出席某某油画展、水墨画展的研讨会,听到的发言,多半是作品语言与当下文化环境的关联,或是作者自身在当下处境中的情感归属,或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感受感悟,等等,总之一句话,大家谈得都很抽象,很人文、很形而上,很让人弄不明白。后来有幸参加了几次陶艺展研讨会,情况就不同了,传入我耳际的,多半是烧成曲线、釉色配制、材料出处,等等,谈得很具体,很工程,很技术,同样让人搞不明白。两种类型的研讨会仿佛都要把一般听众搞得云里雾里。尽管如此,人们从研讨会所使用的语词频率,大概也能对这些门类的艺术做一个观念的归属:油画水墨关乎的是人类精神、文化,其物性只是艺术表达的承载。而陶瓷艺术关乎的是技术制造,其艺术只是物品功能的装饰。
(毕加索作品 泥邦博物馆供图)
事实不应该如此,“现代陶艺”这个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就是要努力将关乎工艺的陶艺,转变为关乎精神的陶艺。将陶瓷从器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新的、纯粹的艺术门类。近几十年来,陶瓷,作为一种材质的确进入了纯艺术表达的语境之中。现代艺术大师,诸如毕加索在陶瓷上做过绘画,杜尚的《泉》根本就是一件陶瓷制品,极简主义大师丰塔纳的《十字架》系列,也是完完全全的陶艺作品。尽管这些在现代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师们,都用陶瓷做过作品,但是陶艺,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依然被习惯性地误解。
(丰塔纳作品 泥邦博物馆供图)
不久前去景德镇,偶然进入“现代陶艺”的展览现场,映入眼帘的都是些杯盘碗盏,瓶瓶罐罐,最初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后来仔细看了标签上写的作品题目、作者姓名等字样,我才确定,我进的不是陶瓷餐具批发商店,的的确确是“现代陶艺”的展览现场。杯、盘、碗、罐上的仕女、花卉、鸟兽、鱼虫都是资格的手绘。这样的展览被冠以“现代”二字,显然是策展人或主办者对“现代艺术”这个专有概念的误读。类似的展览在宜兴、在德化,甚至在上海在北京在巴黎在伦敦,都有人见过。由此看来,此“现代陶艺”非彼“现代陶艺”,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一样的“现代陶艺”。如果把设计独特的餐具也称为“现代陶艺”那一定是对现代陶艺的误解。
(《呐喊的青年》潘映雪作品)
你可以说,“现代”这个词已经用滥了,“艺术”也被泛化,继续讨论“现代陶艺”这个概念已经没有意义。在“后现代”已进入尾声的时代,“现代”已经作古。没错,“现代陶艺”本身就是随“现代艺术”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自然它也该随“现代艺术”的远去而远去。概念,都是人为的定义,其目的在于更清楚地说明意义。“现代陶艺、”也好,“后现代陶艺、形而上陶艺”也罢,其实都是一样的指向:陶艺要以其纯艺术姿态,进入当今的艺术话语之中,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鱼的寓言》周晓冰作品)
为了不搞糊涂,我们在此,依旧以“现代陶艺”这个概念来表明这个指向(其实对陶艺来说,现代这个过程并未结束而只是刚刚开始)。“现代陶艺”并非现代人做的陶瓷艺术品,而是以陶瓷作为载体的非传统的艺术表达。
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现代陶艺几乎是同一时期兴起的,但“行为”和“装置”很快成了新艺术的主角,而陶艺却一直在边缘徘徊。这里有一个潮流趋势需要说明,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反叛(或者说否定)。它的反叛表现在反叛传统、反叛技法、反叛材料。在这样的价值观驱使下,以单一材料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艺术种类正在被突破,被革命,被改变,而恰逢此时,陶艺要以其单纯材料的方式来进行纯艺术表达,可以说是和时代的趋势背道而驰的。现代陶艺在纯艺术的圈子里被边缘化,就是咎由自取了。
(《岁月的痕迹》周晓冰作品)
艺术舞台经历了近百年的喧嚣之后,风和浪、潮和流都渐趋平息,不再汹涌。各种艺术门类也逐渐回归到它本来的属性上,但“现代陶艺”依然被人误解。众多的现代陶艺展让人啼笑皆非。尤其在中国,数不清的协会、机构,封了数不清的“大师”,而这些所谓的大师,无非就是会做公仔,会画粉彩,或者模仿别人把茶壶做来歪起,把瓶子做来扭起。谈起窑火釉色,还能娓娓道来,但涉及到人的当下境遇,却无话可说了。当然,大师可以不说,让作品说,但这样的大师这样的作品,你又能让它说什么呢?即使说了,也是唐宋的语音,明清的调,八竿子打不到“现代”。如果这些大师还能在陶艺界呼风唤雨,“现代陶艺”不被误解才怪!
现代陶艺要想走出尴尬处境,消除习惯性误解,厘清自身定义,还需要努一把力。陶艺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品类,被关注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它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取代的优势。比如“二三维合一性”“一定的偶然性”“难以复制性”等等,但问题是如何显明这样的优势呢?
一个艺术门类要在社会文化圈层被人关注,一般说来,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第一,资本的青睐;第二、艺术家热情专一作品精彩;第三、具有影响力的展览。
就目前情况来看,太多的资本关注的是陶瓷古董,基本没涉足现代陶艺,所以仿古、造古,四处可见,甚至知名博物馆都在收假古董。再看当今的陶艺家,因为太纠结于技术和工艺,其作品就很难在文化圈层具有发言权。其作品风格跨度也很大,前后相差不到一年的作品,居然看上去不像是同一作者所做,给人很不专业的印象。由于现代陶艺市场的缺乏,完全靠纯艺术作品生存的艺术家微乎其微,要么在学校教书,要么搞个工作室做些特色餐具谋生。最后再说,不能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展览,是因为策划陶艺展的策展人没有激情缺乏使命感,策展也不过沽名钓誉或者凑热闹,根本就没有学术主张,没有观念立场。
陶艺的现状看上去并不美好,前景也很不明朗,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现代陶艺出大师和被关注的可能性就显得极大,对陶艺来说,此时正是黎明。
周晓冰艺术简介
■ 独立艺术家,艺术涉猎绘画、雕塑、陶艺、艺术评论
■《西部陶艺》杂志主编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 中国西部陶艺文化中心主任
■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家专业委员会主任
■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其陶艺、雕塑、绘画等作品曾参加国际和全国美展,部分作品由国内外私人收藏家及法国华人美术家艺术馆,美国中华陶艺家教育学会,上海多伦美术馆,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四川美术馆,佛山国际陶瓷博物馆,上海世博村洲际酒店,德化陶瓷博物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博览园,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美国陶艺教育学会等收藏;近十年发表学术论文及杂文约八十万字。
2013年,策划并主持《2013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成都)
2013年,代表中国艺术家参展2013年法国大皇宫艺术双年展(法国),同时走访法、意、西、瑞、奥等国陶艺家。
2013年,出版《色釉墨痕——周晓冰个人艺术作品集》
2012年,受美国陶艺教育学会邀请访问美国各地艺术学院。
2011年,策划并主持‘中国西部陶艺精品年度大展“ (成都)
2011年,出版《周晓冰——西部陶语个人作品集》
2009年,八月代表中国陶艺家艺术团出访俄罗斯进行学术交流。
2008年,策划并主持《2008春季中国西部当代陶艺家作品精粹大展》(成都)。
2008年,出版《周晓冰当代艺术作品》。
2006年9月,随中国陶艺家代表团参加在拉托维亚举办的“IAC国际陶艺年会”,并访问欧洲七国,进行学术交流。
2005年10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中国著名油画家周晓冰个人展》(北京)
2005年,出版《周晓冰油画作品集》
2004年9月,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到韩国参加“IAC国际陶艺学术年会”
2004年,陶艺《生命图腾》入选“第四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陶艺《康巴人系列》三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上海)
2003年,出版《周晓冰现代陶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