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艺术文章中心>>陶瓷艺术研究>>雕塑·现代陶艺研究>>现代陶艺研究>>正文内容

纯粹的遗留——扎巴藏族土陶探寻

作者:詹小英 西部陶艺杂志社 来源: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6日 【收藏】【查看评论】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纯粹的遗留

——扎巴藏族土陶探寻

   伴随着激动和兴奋,在清晨6点搭乘从康定前往道孚县的班车踏入我的,因为是第一次深入到藏区进行土陶调研,尽管汽车很简陋,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夹杂的酥油味,但是在看到窗外景致变幻漂游的时候,在想到我即将为自己的梦想踏出第一步的时候,眼睛就一直睁得大大的,随时拿着手中的相机,生怕有什么景观被错过。在路上颠簸的8个多小时里,我真真切切体会到曾在很多介绍康巴地区的书籍中所说:康巴地处横断山脉,地势复杂奇特、地域广袤、起伏宏巨、气候怪异……这里是茶马古道要道、格萨尔史诗传说之源、活佛转世之地,以及康巴人磕长头于残雪中拿身体丈量神山尺度等人文现象之地。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让人惊叹、让人折服!也再次让我坚信:康巴藏区的土陶研究无论从价值和影响上来讲都将有很深的意义。下午两点多,终于到达道孚县城。在康定的时候,已通过甘孜州文化局阿莲局长协助联系过道孚县文化局刘松局长,并且我身上还带着阿莲局长开的介绍信(暗喜,好像有了介绍信就是拿到了到地区调研的合法手续一般)以免刘局不记得我的来意。所幸,刘局不仅派人到车站接我,还为我安排好了食宿,让我在这个陌生的藏地顿时犹如遇见亲人一样,忐忑的心一下就安稳了下来。

   来道孚之前,就已多方咨询和查阅过,整个县会藏族黑陶制作的艺人已不多,甚至目前在传承这门技艺的只有在扎巴乡扎托村还有师徒二人在坚持制作黑陶。而扎巴乡,这个隐秘于峡谷的走婚部落聚居地,除了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扎巴语不能与藏语康方言、安多语、尔龚语——俗称道孚语相通,是康区纷繁复杂的地脚话中的一种,学术界称之为“扎巴语”。从20世纪80年代,中央民族大学黄布凡等几位民族语言专家对其研究过,至今尚无定论),还把几千年前祖先衍传下来的土陶制作技艺也保留下来,在这个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能有这么纯朴的、似乎脱离现实的物态,该是多么值得保护和珍藏啊!

从道孚去扎巴只有71公里的路程,可是由于没有交通车,只有一条2米来宽的土路,我不得不在刘局的帮助下,顾了一辆双排座长安小货车(后来才得知该车的主人没有驾照,车辆也无行驶证,更没买任何保险。)车主也是司机满九大哥:40出头,黝黑的皮肤,饱满的额头,乌黑浓密微卷的头发,1.8米的个子,魁梧的身段……处处都彰显着康巴汉子的特征。找满九大哥做司机兼向导还有一个绝对的理由,他是地道的扎巴人,不仅会说扎巴语,还在20岁那年自己一个人从大峡谷走到道孚县城闯世界,自学了道孚语、汉语,凭借自己的智慧在道孚县城开了个杂货铺,还买了两间铺面,算是个生意人了,加之他和土陶艺人都是一个村的,在他经营的物品中,不可缺的当然是村里的黑陶。也算对黑陶起到了宣传和传承作用吧。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泽仁措妹妹,因比我小两岁,所以我叫她小泽。(她是文化局专门为了我在下乡做调研方便些,为我安排了个女同志同行,因此特别感谢刘局长的考虑周到。)小泽主要负责我的食宿安排,她也是扎巴女孩,父母因工作调到县上,小泽和哥哥也就跟着父母到县上的学校读书。后来,哥哥回到了乡里做乡村干部,小泽就留在了县城文化局工作。他们兄妹也是扎巴乡为数不多的有学问的年轻人。所以小泽像满九大哥一样除了能说三种语言外,她还能写出来。

   第二天一早,我、满九大哥、小泽一行三人就出发前往扎巴乡的扎托村(生意人满大哥还不忘带了半只猪肉送到村里去卖,他很坦率的说反正车厢里也空着)。一路上,我们的小货车飞驰在鲜水河上方的土路上,透过车窗,能看到车后漫天黄土、洋洋洒洒。满九大哥说,2014年要在扎巴乡建成一个蓄水线达2880米的水库,但是目前扎巴的平均海拔只有2770米。这就意味着扎巴,这个全世界第二个母系社会走婚部落;文化人类学上的“文明孤岛”将面临大部分搬迁的命运。而搬迁的结果将使类似黑陶这些手工艺失传,独特的风俗也将随之消逝,或许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灾难……从满九大哥的话语中分明能感觉到他的无奈和悲痛。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正在我思绪万千的时候,车的一个急转弯把我拉回到了现实,这个时候我才担心起自己安全来,悬崖下的鲜水河水流湍急,一股劲的往前奔,时而还伴着怒吼声,好像在发泄着什么。我和小泽都使劲抓着车内扶手,神情紧张的盯着前方,满九大哥见状还笑着说我们是不相信他的手艺,他说他每周都会进山一次,对路段很熟,可车随时坏在路上是常有的事,还说但愿今天不会有事。我们一听就更紧张了,只有满大哥一边愉快地哼着藏歌,一边轻松地驾驶着小货车。就在这71公里的路段,就有三座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不过所奉教派不一样,其中有一座苯教寺庙——嘎波寺是最大、最神秘的,由于要赶路,我们就没进去,直到现在也是我心中极大的遗憾。这样折腾4个多小时候,我们的车在一排黄教佛塔前停了下来,满大哥围着佛塔转了一圈,嘴巴里念着什么,然后又上车继续前进,可分明不是走的那条2米宽的主道,而是拐上了一座山。天啊!我知道刚才满大哥为什么要绕着佛塔转了。因为可怜的小货车力量不够,所以好几次熄火,又重启,可这么陡的坡道起步是何等危险,几次我都觉得快推到峡谷里去了,连大气都不敢出,而小泽更是紧闭双眼不敢看外面。这时我就想可怜的小泽,早知道这么危险我就不该让她陪着我,哎!后悔死了。用四川方言讲:要是掉下去,捡都捡不回来了啊!

很明显,我是太小看满九大哥的技术了,小货车也争气,挣扎着到达了扎托村的“停车场”(一块半山腰供牦牛和羊吃草休息的平地),下车一看,简直令我心旷神怡、令我匪夷所思、令我高兴至极,身后是深深的峡谷,能看到重叠的山峦;纯洁的蓝天白云,有想飞的冲动;右前方就是土陶艺人所在的扎托村,整个村子建在半山腰,说是村庄,其实就是由十多座碉楼组成的一个碉楼群。那些美丽的青石板堆起的碉楼,错落有致,远远望去,犹如一幅版画,那么古朴沧桑,和大自然在一起又是那么和谐。我们徒步走了半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土陶制作者——泽仁来米(扎巴音译名)家中。53岁的泽仁,正在用力的用铁锤敲拍着从十几公里外背回来的黑陶原料(一种灰色的岩石块)作为这个神秘族群最后的一位黑陶手工艺人,泽仁从十多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做陶,又因他的腿不太方便,不能做重活,因此在夏秋两季做陶的时节,天天都呆在家中与陶为伴。(泽仁本还有个徒弟,今天我们没见到他,听说他去帮忙别家修房子去了。)在得知我想了解藏区土陶的制作过程的来意后,泽仁就带领我们到他的工作间(其实也是他的卧室和晾坯间)开始了原始神秘的黑陶制作。

   泽仁将坯泥从泥堆中拿出一小块,拍成一个10厘米直径,1厘米厚的圆饼做底,放在一块20厘米见方的木板上待用,然后再取一小块泥揉成圆形,一只手拖着长方形木板的一头,另一只手就把泥团搓成长条,再在圆饼底上由下而上盘筑,双手一边转动木板,一边配合捏着陶坯成型,不时还蜻蜓点水般快捷的在旁边的水盆里点一下,以保持手的湿度,同时配合着自制的工具时而拍打、时而刮剔着坯上多余的陶土。慢慢地,一个火盆的初型就出来了。稍等半小时,泽仁才为火盆加上花纹和耳朵等附件,初制出的陶坯是黄灰色的,使黄灰色陶坯变为黑陶的奥秘又是怎样的呢?陶坯出来后要在阴凉处放一周左右;然后把陶坯放在烈日下暴晒两日,以便彻底蒸发水分,再进窑烧制。泽仁带我们去参观他的窑,介绍其烧成方法(因为做的坯还不够一窑的量,很遗憾我没看到实际烧制的过程)。窑就在离他家20米左右的半坡上,其实就是挨着土壁挖的一个1米5左右直径,1米深的碗形圆坑,烧制时在中下方先放一排长的青木(据说这种木头保火时间最长)用于放陶坯在上面,陶坯周围再放一些短的木块,大火烧6-8个小时后,再洒上厚厚的一层麦壳,完全包裹着陶坯,再在上面盖一张铁皮,让陶坯在里面闷12个小时。在这种原始的烧陶方法中,不能持续加燃料,火温不能太高,需凭借经验来控制;就是经过最后的熏制,青木中的碳分子缓慢而均匀地浸透进土陶的肌理里,这样美丽古朴的扎巴黑陶便诞生了。曾经考古学家在藏区所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和石棺葬中都有大量的陶器出土,这些陶器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区同一时期发现的陶文化有明显差异。这说明藏区历史上曾经有自己独特的制陶技术,对扎巴而言,黑陶就是扎巴文明的指数,也是记载扎巴往昔光阴与悠久文化的历史坐标和密码。

 憨厚的泽仁来米不会一点汉语,也没有读过书,只能用扎巴语与人交流,外界文明于他,就好像陌生的来客,互相听不懂,也说不明白。幸好我有满九大哥和小泽的帮助,基本可以顺利与泽仁交流。直到下午6点,我们准备起身赶回道孚,这时候我才想起该和这位老艺人留影纪念,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会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也不知道这个原始文明部落能存在多久。

显然我们是待的太晚了,近8点,天就全黑了,除了我们小货车的颠簸声,就剩下鲜水河的怒吼声了,看着窗外这

 

个夜晚的大峡谷真是让我和小泽不寒而栗(虽然小泽是藏区长大的,可毕竟是女孩子,另外她比我更清楚半夜在深山里

 

的危险),也体会到了伸手不见五指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境,加之满九大哥一边开车一边还讲着深山峡谷里经常出没黑熊

 

、野猪、野狼之类的动物,使我们更加不安。突然车不动了,附近找不到人家,也没有预备电筒,怎么修理呢?天啊,

 

祸不单行。我说肯定是上午车子爬山的时候累坏的,我很紧张一直靠着小泽。满大哥好像很习惯这样的事情,他拿出手

 

机让我举着,然后在车里不知拿了个什么工具就自己维修起来,说是离合器的什么片松了,问题不大。一会儿他又摸黑

 

到悬崖边折了一截木枝,往车坏的地方捣鼓,就这样折腾了有半小时左右,来了一辆摩托车,在我们跟前停了下来,借

 

着摩托车灯光我能看清是两个20来岁的喇嘛,像是采购什么东西,他们和满大哥攀谈了几句,就走了。现在我还没搞懂

 

他们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没有帮我们照照光呢。还好,满大哥终于在十多分钟后宣布可以继续赶路了,我和小泽都松了

 

口气,还说着不用担心被野兽吃掉了。虽然心里害怕,但是看见天空中美丽的星星的时候,我还有点感谢能经历这样的

 

夜晚。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离我那么近的夜空,那么清晰的星座,好像再走一段路,就能碰到他们。这时我的思

 

绪已经飘向山川与森林间,飘过鲜水河,化作一阵阵随风而逝的尘沙,探求着藏区古老的文明……


  • 上一篇:景中有情风留痕——观封明清的风景画近作
  • 下一篇:钞氏兄弟作品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