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就有“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佳句, 这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观照中“情”与“意”的意义。表明人在欣赏自然山水的美, 会有·—·种情绪上的冲动, 一种对自然形态的眷恋和情感的寄托。古人认为, 山水是有“气”息的, 山水的“气”息, 可以影响人们, 感染人们。 山川的险峻, 云海的飘逸, 水的灵动, 树木的葱茏, 诗意的田园风光, 无一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化, 而人在其中其情感会不知刁;觉地自然流露。 由于祖国山水如此的秀美奇丽, 使中国古人对山水有一种特殊感情, 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以来, 至宋代达到高潮, 形成了中国画主要的画种, 延续了几千年。这种艺术与感情的延伸, 也极大地影响了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及思路, 成为其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中国古人认为山水画是对自然山水形态的描述, 却又不是对山水简单的翻版, 它不是特定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 也不是完全主观没有自然山水形态的随意组合, 而是一种客观物象与画家主观情思整合后提取出来的意象。这种意象既来自自然造化,又来自于心源,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 山水画中展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成为山水画的灵魂, 非常恰当地体现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实质。所以,山水画的创作, 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对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 发挥记忆和想象,通过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段,把主观的认识以形象语言表达出来。从艺术规律来讲:山水画来源于山水,又高刁:山水。
与中国山水画一样, 陶瓷山水以传承国画山水风格的居多,把线条作为对山水的主要表现语言, 线的曲折与变化形成的节奏和韵律与料色淬淡虚实之间的结合, 把山石的质感、水的动感,用特有的艺术手法宋表现。其皴、擦、染等、中国技法其实也是对自然形态的高度概括和艺术提炼, 要在洁白的陶瓷上展现生动的艺术形象, 就必须对真lb真水进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 如春天的桃红花色, 秋天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其情其景也是真实自然的写照。因此, 陶瓷山水画创作是要对前人的继承和学习, 对西方风景画中对自然景物的真实色彩设色的吸收,对陶瓷颜料和工艺熟练地运用,观念上的更新以及自己对山水的独特体验。
自然山水是千变万化的, 三峡的豪情, 黄山的险峻磅礴, 白雪覆盖群山产生的冰雪世界, 各有其意味。而一座山,一天中也有不同的变化,一年四季其变化更不相同,欣赏山水之美, 寻找的正是山水的真谛,感受山水的真实灵魂, 体味山水的“神”,从而一点一滴地浸入人的思想和心灵深处,溶入人的血液,厚积薄发。对于陶瓷工作者来说,深入其境产生的艺术灵感,最终在陶瓷上,用特有的工艺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青花瓷上, 就要利用青白关,极尽中国画技法,用单纯的蓝色所展示出的山水美妙的景色;在粉彩瓷上,淡雅柔和的粉彩色料展现山水清淡秀丽的美;新彩山水由于颜料的可包容性,其山水表现方式可以更加丰富;而综合装饰的山水更是利用工艺的不同对比,展现山水新的时代精神。 由于陶瓷工艺的日臻变新, 能够提供给创作者广阔的用武之地, 陶瓷绘画就是在…‘方寸之内”, 也要“神形皆具”, 既表现山水之美,又表现陶瓷的材质美、工艺美、器型美。
我们在欣赏山水时, 都会登上一座高峰去极目远眺,追求的是视野的开阔, 而在艺术上,想要登上新的高峰, 每一步都很艰难, 需要的是对山水孜孜不倦的追求,师古人,也要师自然,才能师心,从而完成对大自然山水的第二次创造, 由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陶瓷装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