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崭新的艺术。本文通过对原始彩陶的艺术分析研究和探讨吸取其精华从而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装饰、造型等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彩陶文化 现代陶瓷艺术 纹饰 造型
一、彩陶文化的典型类别
我国考古学家根据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所显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变化状况,将新石器时代分为早期(大约距今11000—7500年)、中期(大约距今7500—5000年)和晚期(大约距今5000—4000年)三个阶段。彩陶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彩陶的真正大量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知的最早彩陶遗存是陕西省华县的老官台文化。其年代大约距今7000多年。由于老官台文化的遗址分布比较薄弱,内涵也比较贫乏。虽有如大地湾的出土遗物这样的重要发现,但从总体看,文化层薄弱。出土的陶器从质地、造型、火候等方面看,水平比较低,陶器器形以三足器为主,纹饰简单。但是,作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彩陶遗存,它标志着原始造型艺术从石器首先转移到陶器上,因此,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1、仰韶文化彩陶
距今大约6000多年至4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几个彩陶类型中,以年代的距今以远为序,依次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彩陶的几种类型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点是陶质多为细腻的红色陶,表里光滑,器型有圜底和平底碗、盆、钵,尖底的、大口深腹的、小口高颈的瓶和罐,纹饰色调明快和谐,其中如半坡类型中的鱼类纹饰及人面鱼纹、庙底沟的鸟纹、蛙纹、以及鹳鱼石斧图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大沽口文化彩陶
新石器时代中期,除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最为重要外,大汶口文化彩陶则代表黄河下游彩陶的发展水平。大汶口彩陶大约存在于公元前4300—前2500年间,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大汶口彩陶数量不多,但以彩陶纹饰和陶衣的特色表明了它的独特性。陶色多样化,红、灰、黑、黄、白都有,特别是白陶,不仅作为陶衣,而且还作为装饰本身的色彩应用。
3、大溪文化彩陶
大溪文化彩陶存在于大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间。它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彩陶艺术发展的中心。大溪文化波及川、陕、鄂、湘及周缘地区,江汉平原、长江两岸、洞庭湖周围都有其踪迹。大溪文化带有这一地域的地方色彩。与其他地区相比,它的独特之处,一是在纹饰上由线条组成绞索纹、平行纹中夹横人字纹,以及菱形网络纹、短条变形绞索纹、涡漩纹、谷穗纹及变形回纹等。二是在它的中期还出现了蛋壳彩陶艺术。
二、彩陶文化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运用
上古时期的中国文化类型的彩陶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格。尽管各文化类型彩陶的面貌千姿百态,但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长期过程中,这些文化类型的彩陶,有的承袭发展,有的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又具有共同的艺术特点,并且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 陶瓷艺术从本质来讲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它有着工艺美术的共同特征,但更有其独特的个性,具有区别于其他工艺美术的质的规定性。任何一件陶瓷艺术作品都是材料的质地、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三者的统一,是工艺技术、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统一,是功能性、审美性和商品性的统一。原始彩陶是从最初的实用性器皿发展到有思维性、观念性、和情感性的纯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对于我们今天以陶瓷为载体进行个人思维的表达、传播等,还是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原始、淳朴的造型和装饰风格。
1、从纹饰上
西北地区—“马家窑类型彩陶涡纹瓶”其纹饰具有图案中的节奏和韵律,研究图案是件极为有趣的事情。它可以提高学习陶瓷装饰的兴趣,并容易帮助找到装饰艺术的规律。
“彩陶涡纹瓶”的装饰像一首音乐:
基调:水平线。装饰动机:相辅相成,把竖向陶罐空间做横向分割,加强器型节奏。
破调:涡状线。装饰动机:对比作用,加强基调,以动衬静,并与因上下收敛的灵动器型的韵味相适应。
和音:波状线。装饰动机:作为水平线和涡状线的过渡起渐变中介的调和作用,当然也可以认为是涡状线的变奏。
强调:圆点。装饰动机:起整首乐曲的点醒强调作用,尤如交响乐中的小鼓小号,同时也跟器型上的附件起联系作用。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彩陶钵”用大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为“精微穿溟滓,飞动捶霹雳”一语道穿了中国艺术的特征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彩陶的飞动,其艺术境界和格调之高,拿杜甫这两句诗来比喻并不为过。
产于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期的彩陶钵,无论其造型和纹饰,一虚一实、一动一静、一起一伏、一明一暗、一细一粗,完全是中国阴阳宇宙观象征的体现。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点明的“所以中国人这只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即流出了万象之美。”古代陶工正是通过气韵贯通的一条线,化形象为象征,抒发出人心和万象之美。
“彩陶钵”在造型和装饰的关系处理上也极为成功,呈收敛状的足部,使钵之造型显得十分轻巧灵动。再配以似音乐舞蹈般的点线装饰,更使此钵超凡脱俗,具“奇奥与空灵”意境之美。
2、从造型上
原始彩陶的造型主要是注重其实用性,但也不乏其审美性很强的造型。大汶口文化刘林期——“卷云纹彩陶”造型庄重肃穆,呈左右扩张之势,极富雄强之美。敞口高腹,腹附半环形把。下部三圆锥形实足,不但实用性很强而且造型端庄稳重。突出了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
现代陶瓷艺术—英雄披彩宽沿小口,细颈。扁圆腹,三羊角形足。三足受卷云纹彩陶造型影响。不仅使器型托起,而且形式腹下的虚空间。给人以向上高耸的感觉。四面小口使器型在平稳中有一种动势。颈部向上伸长再加上一个起伏的马鞍形口沿,构成一种气宇轩昂的气势。
3、从创作思想上
当我们面对彩陶时,当这些“有意味的形式”打动我们的心弦时,我们似乎与远古人类缩小了距离,我们不得不对于史前艺术的价值刮目相看。进而,我们似乎有必要对人类艺术发展过程进行新的认识,对一些艺术理论重新审视。比如,传统艺术史中潜在的“进化论”观点,总是引导人们在自觉地以“步步高”的意识分析人类艺术的进程,阐述其中的规律,似乎艺术的发展也同物质世界的发现和存在一样,必然是不断进步提高的,一代高于一代、一步高于一步的,现代总比古代进步。陶瓷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文明到现代文明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从远古时代古人类开始捏制第一件陶器,到今天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品,人类从泥土中又找到了艺术的音符,尽管当时古人类在艺术的开掘上是自觉与不自觉的,我们后人在总结前人遗产的同时都必须承认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以它独特的魅力,给现代人在陶瓷艺术的创作领域上,留下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当我们纵观陶瓷艺术的历史,会感受到它无比的生命力。同时,给人心灵上带来巨大震撼。陶瓷艺术生命的底蕴,产生于它的材质——泥料与釉料,产生于它的形态、色泽、纹理、质感、可塑性;以及在窑炉中经过高温烧制后所产生的特殊变化。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得它融入了生活的美。使得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构想,将自己的理想与情感注入到陶瓷艺术之中,从而以极为普通的泥土塑造出一件件真实感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