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前告诉记者,“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器物文化、装饰文化、制度文化、历史文化、区域文化以及在陶瓷的生产、制作、消费、传播过程中的人的心理和情感,由此拓宽到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包括对经济的研究、习俗的研究,用它来挖掘和揭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提升“景德镇”的品牌,对景德镇的区域经济文化作出贡献。陈雨前特别指出,“景德镇学”不仅仅是“瓷学”,也不是“景德镇市学”。意思是说,“景德镇学”不仅仅要研究景德镇陶瓷器物,也不仅仅只研究景德镇这个地域,而是要把目光放到整个中国、放到国际上去,要把学术研究从文化本身的研究拓展到文化史的研究、文明史的研究、生活方式的研究、科技史的研究以及与中外交流的研究。从上述研究内容出发,“景德镇学”的体系构架也包括很多方面。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景德镇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从景德镇陶瓷与宗教、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哲学、民俗及建筑等关系入手,研判景德镇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还要研究景德镇地域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经济史、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历史与创新、景德镇官窑与民窑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研究等。
“景德镇学”一石激起千重浪“景德镇学”提出以后,反响很大,截至去年9 月份,各种媒体上就有300 多篇评价“景德镇学”的文章,《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文汇报》等媒体上还刊登了高度评价“景德镇学”的文章。2005 年,《光明日报》就登载了王能宪博士的文章《为建构“景德镇学”》。文章中说院丛书主编陈雨前博士在其所著《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中,首次以学者身份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构“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指出要像“红学”、“徽学”、“敦煌学”一样,让“景德镇学”成为国际性的显学。
“景德镇学”能否成为国际显学陈雨前表示,景德镇学能不能成长为国际显学、为大家所接受,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首先必须得到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和景德镇市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没有景德镇各界力量的支持,它是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的”。
另外,还需要组建一个团队,要一批人才、一个队伍来做。“景德镇学”要真正成为和敦煌学、红学一样的国际显学,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要大家的参与,也因此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下半辈子就是要围绕它去做了。”陈雨前说。
同时,陈雨前又觉得,仅仅靠景德镇人去做是远远不够的,肯定需要国际上共同方向的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一同去研究。为此,条件成熟的时候,陈雨前还想牵头召开一个有关“景德镇学”的国际研讨会,藉此推进“景德镇学”的研究工作,从学术层面把它迅速推开来。
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陈雨前是江西余江人,但他是在景德镇这块土地上孕育、成长、发展的,他始终认为,景德镇是一块神圣的土地,是一个让人成就事业的地方,值得世人去重视。
1985年大学毕业后,陈雨前被分配到陶瓷学院企业管理系(工商学院的前身)当语文老师。起初,他对景德镇、对景德镇陶瓷一点都不了解。但在校报编辑部和《中国陶瓷工业》的前身《陶瓷导刊》当兼职记者的经历,让他对陶瓷有了一些接触和认识。但真正让他了解陶瓷,并产生依恋的是一段基层锻炼经历和一次不同寻常的谈话。
1989年,大学青年老师被要求到基层去锻炼,去了解社会,陈雨前来到了雕塑瓷厂企业管理科。半年之后,传统瓷雕的惟妙惟肖、天上人间的非凡意境,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尤其是得到了刘远长老师的支持和点拨”。刘远长在“基层锻炼”快结束时对他说,景德镇陶瓷的现状是,有一流的考古学家,陶瓷艺术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但缺乏陶艺评论,“你应该把你中文的长处和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结合起来,这一块是这块土地上所需要的”。这次谈话对陈雨前一生的定位和发展特别重要。“景德镇学”的提出更是得到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大力支持。名誉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对“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的提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赞许道院“这一学术构想,对于改变和提升人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的认识,促进景德镇的国际交流,促进景德镇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耶景德镇学爷的研究和探讨,将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提高到更高的高度和层次上加以认知等,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现任院长周健儿也很重视,不仅让陈雨前担任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还准备重点支持这个学术课题。
陈雨前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既有王锡良这样的泰斗级人物,也有中青年陶艺家,如李文跃、范敏祺。他对记者说,“是这些人把我牵过来了,他们不仅把我扶上了马,还送了一程又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