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上的“雅”与“俗”是客观存在的, 产生“雅”与“俗”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欣赏能力的高低, 而欣赏能力的高低则又取决于人们的文化素养。人们的文化素养不可能一样。假如人人都用同一种公式欣赏同一种形式的陶瓷艺术作品, 那么也就无所谓“雅”与“俗”, 陶瓷艺术也就无需发展。 “雅”与“俗”历来有种种解释,大概普及的文艺,又叫通俗文艺, 是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都能领悟接受的文艺,人们的文化水平自然不比艺术家们高,文化低,趣味低,技术低, 地位低的人欣赏不来那些高雅的作品, 就是“俗”了。古代楚国的宋玉把歌曲分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两大类,前者“国中属和者数千人”,后者“国中属和者数十人”:和者多的便是低,是“俗”,和者少的便是高, 是“雅”了。后者把“雅”的特点概括为一句成语“曲高和寡”。 另外, 还有一条中间路线, 那就是“雅俗共赏”。我们所创作的陶瓷作品毕竟是给大众看的, 一件作品, 既能得到专家的好评肯定,又能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欣赏,做到了“雅俗共赏”,我认为才是上乘作品。
下面就“雅”与“俗”和“雅俗共赏”分别探讨之。
一、陶瓷艺术的“雅”
陶瓷艺术的创新是艰难的, 而作出高雅的作品更非易事, 它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特意”表现。创作这类作品的艺术家,其思想、修养和艺术境界均为一般艺术家之上。他们的思想活跃, 善于借鉴, 敢于创新, 具有超前意识, 主动性和自由意识较强,他们具有使命感, 这使得他们急于加快陶瓷艺术的发展, 因为,他们多半是先锋派、激进派,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的行动却常有迫使性, 因为他们走的太快, 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于是他们只有要求大众自动提高欣赏水平来适应他们的作品,也许他们的创作标新立异,前所未有一时欣赏不来,但欣赏的次数多了, 就会渐渐地领悟出其中画意, 其创作效果也就慢慢接受了。如毕加索,他认为“艺术家如果考虑到群众的欣赏水平和要求,便会妨碍自己的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行动和作品对艺术的发展固然有促进, 但促进的只是少数中层艺术家,对大众收效甚少。举个例子,这就有点象田径比赛一样,跑在最前面的人,对跑在中间的人促进’最大,而中间的人又带动最后面的人, 反过来他们各自又都要极力赶上自己的对手。·如此,一环扣一环,一层带一层,使赛跑速度不断提高。这就是“雅”的陶瓷艺术家成为“先锋”的艺术家对陶瓷艺术发展的贡献。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标新立异,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艺术家, 才会创作出那些高雅的陶瓷艺术精品,在他们的带动下,才会形成我们瓷坛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
上述的是那些有一定艺术造诣和功底, 而又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一种“雅”。.另外, 还有一种“雅”, 我把它称之为时髦的“雅”。这类艺术家多半是一些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 却又显得那么成熟的青年艺术家,尤其是那在校或毕业了的美专学生, 因为他们也像大艺术家一样, 不断“创造”, 不断“革新”, 也创作出了一些“惊世骇人”的作品来吸引观众, 尽管“和者”不多, 却也正合了那句“曲高和寡”的成语, 于是“高”了、 “雅”了。其实艺术修养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 是逐渐的, 而不是睡了一觉或者作了一个梦就提高了。走捷径只能是流于形式上的模仿。最近艺术界“陶艺热”就是这样, 有些作者对“陶艺”并不了解, 更谈不上“找到陶艺的表现语言”。 以为模仿那些陶艺大师的作品或手法, 胡乱的做出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就称之为陶艺作品。根本就称不上“美”和“雅”。他们就像对待其它的艺术流派一样, 盲目地抓来,’急于表现这自然创作不出好作品。
时髦的“雅”也并不是坏事,青年人赶超艺术前辈,标新立异, 奇思妙想搞作品, 但要注重体现作品的“美感”和“雅”的内涵。只有苦练功底, 勇于创新, 倾注心血, 认真实践才能作出大众公认的“雅”的作品来。
二、陶瓷艺术的“俗”
一谈到俗, 我们大都会联想到乡土文艺或民间艺术,因为它们基本上是纯自然写照。其创作的作品写实较多, 构图朴拙, 绘画生硬, 设色“土气”缺少意境。创作这类作品的艺术家, 多属民间艺人, 他们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 也没有艺术氛围的熏陶, 其创作大都凭自己想象和模仿, 他们的艺术观点和审美趣味与大众完全吻合, 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过于顺从”较为被动, 习惯心理强,如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 他们的作品多受老百姓的喜爱, 而这些作品对观众来说仅仅是一种奉献, 很少有提高观众欣赏力的要求。 因此, 这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 对艺术的发展起不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或者只是传统的延续。 我们陶瓷艺术的“俗”大致与此相似。对一些初学陶瓷绘画或对陶瓷艺术缺少悟性的人来说, 很易落入俗套, 画面呆板, 设色俗气, 没有创意和吸引人的地方, 这类作品自然是“俗”。但“俗”的“正统”也有“可爱”之处, 总是有人也喜爱这类作品的。然而, “雅”与“俗”不是好与坏,“雅”的艺术未必都是好的。正如“俗”的艺术并不都是坏的一样。陶瓷作品的“雅”与“俗”取决于艺术家的艺术观点和艺术追求。正因如此, “俗”和“雅”便同样有存在的理由。 随着创作者对陶瓷艺术感悟的升华和绘画技艺的不断提高, “俗”也会向“雅”转化。
“俗”的陶瓷作品也有它的市场, 因为它绘画简单,朴实且大多价格低廉, 自然有购买它的人群。 陶瓷艺术的“俗”, 应该是“通俗”, 是可以使大多数不懂得陶瓷艺术, 但觉得作品还“好看”的人乐意购买, 是可接受的“俗”。俗话说: “会看的看门道, 不会看的看热闹”, 一件作品如果连“热闹”都谈不上, 真正的“俗不可耐”, 没有一点艺术性,那就彻底失败了,那绝对是没有市场的。
三、 “雅俗共赏”的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雅俗共赏”。特别是现在是市场经济, 一件艺术作品必须具备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雅俗共赏”顾名思义,就是“雅”与“俗”的统一,即中间路线。其实这条路线并不好走, 它要求艺术家有较强的鉴赏能力和组织能力。艺术家需要把“雅”的因素与大众的审美趣味“结合”于作品之中, “既要专家点头, 又要群众喜欢”, 同时又负有较强的责任心, 走在大众的前面,又不至于过急地带动大众一同提高。在这方面, 我们的瓷坛前辈王锡良大师的作品《春风拂槛》粉彩斛桶瓶、徐庆庚大师的作品《踏青》粉彩玉簪瓶等, 特别是著名陶瓷艺术家周国帧先生的《骆驼》、 《老外婆》、《黑猩猩》等用匣钵料尝试制作的作品, 深受广大欣赏者的喜爱。可渭是“雅俗共赏”作品的范例。
搞陶瓷艺术的人必须知道,.艺术的社会作用有三: 认识作用, 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陶瓷艺术则主要偏重最后一种。有人认为陶瓷作品偏于小, 便于制作与生产, 售价又低, 老百姓普遍容易购买也容易进入家庭, 所以低了, 是“俗”的, 而大件作品, 如油画、大型壁画和城市雕塑等,制作困难, 不易复制, 只求单件售价很高, 于是就高了, 是“雅”的。其实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大小和制作难度。 比如一支万件瓶和一只鼻烟壶相比, 也许价值相等呢。正如克罗齐所说: “一首小诗同一首长诗, 在审美意义上是平等的。一张小画或速写同一幅祭坛画或一幅壁画, 在审美意义上也是平等的, 一封信也是一件艺术品, 一点也不亚于一部小说, 甚至好的翻译也和原著具有同样的独创性。 ”因此, 我们搞陶瓷艺术的, 不要进入认识的误区, 不要责怪人民大众欣赏不了自己的作品, 也不要以为做了一些人民大众喜欢的东西便是“俗”了, 这要看你如何正确把握“雅”与“俗”的关系。艺术作品总是给人欣赏的, 人们在欣赏你的作品时, 能得到美感, 有眼前一亮, 立刻想买的冲动, 我想你的创作是成功的。要想达到这种境界, 这就要看你的艺术功底了, 有独特的创意、健康向上的主题、巧妙的构图和新颖的表现技法以及完善的制作工艺。我相信创作出具有艺术和经济双重价值的“雅俗共赏:的好作品是不成问题的。
我们现在身处和谐盛世,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生活也有了更高更多的需求, 陶瓷艺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陶瓷发展至今,可谓是各个方面均己达到了鼎盛时期,广大陶瓷艺术家任重而道远, 只有积极进取, 与时俱进、刻苦钻研、 勇于创新、认真实践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雅俗共赏”的陶瓷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