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青花瓷画的出现,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青花装饰艺术在中国装饰艺术中地位颇为重要,同时青花装饰艺术内容丰富,包括装饰纹样、图案设计等,可称为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现代设计之路。
一、青花瓷画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来源
回顾中国青花瓷装饰艺术的渊源可谓是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史,从唐代开始出现青花瓷,它包含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美学、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所在,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它产生的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影响更加深远,是其他名瓷无法相比的。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欣赏真正青花瓷器的三条标准是:白瓷胎施透明釉;使用钻料作呈色剂: 进行釉下绘画,然后经1 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
青花瓷最早见于唐代,在当时是一种比较稀罕的品种,1 9 7 5年在江苏扬州唐遗址出土了一些唐代青花瓷片,据考究其产地为河南巩县窑。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陶瓷生产进入历史发展高峰,全国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大格局。从总体风格来看,唐青花装饰手法显得简朴无华,构图布局更趋向图案化,缺乏笔墨绘画韵味。北宋汝官窑的珠光宝气釉彩美、古朴典雅的胎体美别具一格的装饰美塑造了稀世奇珍的艺术价值,南宋官窑憨厚玉立的造型美柔润如玉的釉彩美金丝铁线的开片美紫口铁足的意趣美塑造了青瓷艺术的顶峰[1]。这种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给后代的元、明、清官窑和民窑青花绘画艺术以深刻启迪、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到了元代早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已初露锋芒,元代中期以后,此后在胎釉配方、青料选取、窑温控制等等,各项技术日臻完善,以钴料呈色的釉下彩绘技艺均已达到炉火纯青。元代匠师们总结、学习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博采众长,于元代中、晚期,成功地烧出了真正符合标准的青花瓷。从此青花绘画艺术也以它独特的神韵深受人们喜爱。元代以后的青花瓷无论从胎釉质感、钴料发色、绘画技法、构图布局、题材内容及烧造制作工艺看,都是属于相当成熟的青花瓷。但任何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成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青花装饰艺术发展到尽善尽美,更加光芒四射。装饰的独特之处,是充分利用瓷画装饰技法,较好地保存和发扬了中国笔墨绘画传统。它的装饰手法和绘画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健康、活泼、气势磅礴。它代表了平民百姓的传统审美观念,也表现出民间艺术特有神韵、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
青花瓷的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向成熟逐步发展、演变过程。和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
渊源关系。元代以后的青花瓷画艺术就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纸绢绘画艺术基础上,不仅继承了前代陶瓷装饰艺术之精华,还从同时期民间工艺美术品,如版画、漆画、壁画、织锦、玉器、陶器、以及外国文化艺术中吸取素材和创作灵感,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创造了大量永具魅力的青花瓷画,绘画技巧也达到了历史的颠峰。在装饰手法方面、又发展出许多新的品种,如青花加彩(青花五彩、青花斗彩、青花三彩)、色釉青花(包括黄釉、绿釉、酱釉、哥釉、豆青釉、洒蓝釉、天蓝釉青花等),还有青花釉里红、釉里三彩等。题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常见的花卉、鱼虫、飞禽、走兽、山水人物、仕女婴戏、诗歌文字和各种各样吉祥图案外,还增加了不少历史故事、演义小说、文人雅士、仙道神佛、宗教题材、帝王将相以及戏曲、游乐、征战、行旅、渔、樵、耕、读等反映民间百姓生活、风俗习惯、异国情调题材,可谓包罗万象。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瓷画艺术成为我国千瓷百态的陶瓷装饰艺术宝库中的佼佼者,
二、青花装饰艺术的构图布局体现和装饰规律
1、布局构图
装饰艺术在构图上不受任何约束,不求视觉上的真实,不求再现自然,它突破了时空观念的限定和约束,是写实绘画无法做到的[2]。中国传统青花瓷器有着朴素、大方、幽美的艺术形象,而青花装饰纹样的构图图案不少都是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传承,是数百年来从事陶瓷的人们长期摸索、创造的结果,不断改进,而形成各种定型的装饰画面。从历代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及大量生产的民间青花瓷器来看,从纹样构图的组织,到“蓝”、“白”两色画面虚实空间的配置,虽有简单也有繁琐,有工整有率笔,但是给人的视觉感觉是一个生动完整的整体。
在青花装饰的构图.中,需要掌握整体的黑白快面问题及纹样结合的黑白空间,也就是景德镇艺人们在创作构图中经常所谈到的水路问题,“青白对比,水路穿插”是青花装饰图案构图中的重要规律。“水路”具体的方法是在纹样交接与重叠处,空一线余地,具体是指青花纹样上所留下的白地空间,白地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样的疏密大小所造成的,这是青花与白地在视觉形象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处理青花纹样时,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文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对待。正如国画构图上所讲究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就是要求有意识地推敲经营画面中的空白。这一美学思想,至今对西方现代画家仍有很大的吸引力。黄宾虹说:“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古人作画,用心于无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墨,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3]。”在动笔落墨的进程中,考虑到整体的黑白视觉形象。同样观赏一件青花作品,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青花与白地所形成的整体色调,比如说宣德青花的雄健、成化青花的清秀、康熙青花的爽朗、雍正青花的细腻,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青花纹饰和造型是一个整体,它附着于器形之上,是从属于造型的一种装饰,通过均衡、灵巧的构图分布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而不至于破坏造型形体;蓝白处理很是重要,否则很难达到鲜明生动的价值体现。
2、装饰规律
装饰性就是艺术性,装饰规律就是形式美的规律它以实用功能为前提,兼具审美功能,以形式美的规律为出发点,以特定的工艺和特定的材料去完成。
青花艺术的出现与发展,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青花的符合和从属关系很是重要,符合谁的要求和从属于造型的形体特点。有什么样的实用功能,总之,它是在适应这些方面而产生和形成的装饰语言,从而塑造了青花艺术。青花装饰是个全面的观测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传统中的青花酒杯一般画兰花、荷花而不画鬼怪,都是为了装饰结合从属要求,大梅瓶上的花卉瓜果画得粗壮简练,而小碟小罐却往往画得细而柔美,那是装饰为了结合不同造型的特点而画的。碗、罐、瓶、尊等造型的颈、肩、足多用比较整齐的图案手法,那是为了加强造型的安定与稳重的感觉。
国画装饰中有图案的排列手法,主要依靠的是国画的笔意效果。当然在青花的装饰艺术中图案应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有的在一件造型上只有一个装饰,而没有其它装饰陪衬,元、明、清都有不少这类作品。以接近国画的装饰为主,图案为次的方法的作品在元、明、清的青花中是大量体现的。比如万历时的一件青花炉,人物安排和土坡、浮云、远山的搭配方式和空间适当。远看是接近国画感觉的,但是从整体来看是按照图案手法排列的,形成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统一。其实很多的瓶、罐、尊、碗的装饰上,其腹部是接近国画的装饰,或画文官武将,或画花鸟鱼藻及山水,而领,肩、足则多施以整齐的二方连续图案陪衬,有动有静,有主有次。图案装饰法的装饰性和条理性很强,很有特点。
三、青花装饰与国画的相互关联性
康熙后期的青花较前期有很大的进步,制作精美,用提炼纯净的浙青料,呈色浓翠艳丽,并采用分手画法,使青花产生多种深浅不同的色阶变化,犹如中国画的“墨分五色[7]”,故有“青花五彩”之称[5]。
1、简单用笔方法的体现
过去艺人喜欢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饱蘸料水的笔随意洒脱的运用于陶瓷坯体上,就像画家根据画意大胆用笔,在快速随意的用笔中自然展现,线条流畅,达到出神的效果。纸墨相发,产生特有的肌理韵味,其轻重虚实,曲直刚柔均在用笔方面,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中提炼的结果。青花装饰中也有画面只是寥寥几笔,有大小,粗细之分,使表现的内容便跃然于坯体之上。这种艺术风格呈现给人们的是简炼中见丰富,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2、笔韵、墨韵及青花的料韵表现
青花与图画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从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上看我们不难领悟到国画与青花是相互借鉴,相互启迪,共同提高的。青花使用毛笔,坯体与国画使用的毛笔、生宣纸性能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象国画一样一笔下去有浓有淡,也能够表现出浓淡散晕的自然变化的色调。青花瓷的蓝,是一种纯度较高,给人以鲜明蓝色,所以对其呈色有 “苍翠”、“浓艳”、“青翠”等等形容。但又不是一种单一的蓝色,因为在作为着色剂的钻土矿中,尚含有铁、锰等其他着色元素,因而呈色是微带点绿味的饱和蓝色,也有的是微带一点紫味,这就形成了青花呈色所谓“典雅”、“柔和”。很多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外壳中包函了许多抽象造型的内容,使人们看的不太真实。还有一种更加抽象的东西,是记忆与想象的产物,自然流露出一种节奏的韵律感,很象中国的书法技术,也是以笔墨,线条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以书入画”牲中国写意画中是经常追求的,然而做得最干脆,最大胆的还是民间青花。他们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们的思路以广阔驰骋的巨大空间,展现出抽象艺术的无穷魅力。国画中常说的形神兼备,不似之似,气韵生动等创作理论一直贯穿于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意象是有寓意的形象,是客观物象进入艺术家的视野之后,经过艺术家头脑的改造,使之能够表现艺术家主观的意念感情,达到意与象完全融为一体的地步。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吸收国画中的这些理论及其艺术成果,使我们当今的青花更有目的的吸收民间青花大胆抽象的艺术手法,并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使当代青花有着更好的发展。
青花装饰对陶瓷艺术的创新,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装饰风格,新的技法和思维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材质,使陶瓷艺术作品具有新的创意和时代的特征。创作思维要大胆,吸收其它艺术的有和方面,富有想象力,不断改进自己,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探索,才能把青花装饰艺术发展成具有时代气息的产物,它的交响乐之篇章将永远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熊廖,官窑名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1
[2]郑军.中国装饰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3]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文萃.[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 10 [4]郭磊,装饰知觉与装饰意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5]吴战垒,鉴识青花瓷.[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 11(中国古玩鉴赏系列)[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9
[7]王小舒,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10 [8]雄蓼,中国陶瓷美术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