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综合陶瓷艺术研究
>>
正文内容
书法的执笔、运腕和姿势
作者:王安维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7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执
笔
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才能更好地使用毛笔,得心应手。关于执笔,、古人总是将执笔与用笔结合起来讲。
捺:食指著中节旁。
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下。
揭:名指著指外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
抵: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小指送名指过左。
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著中指名指尖,会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此处所谈执笔,已将道理说清楚,然而所讲“捺、钩、揭、抵、拒、导、送”八字指法,讲得太实,令人易产生主要是用指运笔的模糊认识。正确执笔方法的要点是:
一、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笔,无名指以指背抵住笔杆,小拇指抵无名指不贴笔杆,五指捏管的距离不要上下分得太开。
二、指尖捏笔。指尖部分比较敏感,宜表达运笔的细腻变化。
三、虎口张开成“马镫”形为佳,写小字“凤眼”亦可。这样手掌自然空虚,可容一只鸡蛋的空间。
四、掌竖腕亦竖。
五、执笔松紧适度,太松易飘滑无力,太紧则运笔乏灵动之感。以上五点便于灵活用笔。
不正确的执笔方法,往往就是不合以上五点,如三指执笔,用指关节握笔、虎口密封、手掌不虚、手腕与桌面平行角度等。
执笔似乎很简单,然如果一开始马虎,形成不良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书的进步,好比学习打拳,开始时不注意“马镫式”、“弓剑步”的正确姿式,将来的拳法就难以提高。
执笔的高低,一般以笔杆的中间偏下一点为宜。写小楷及擘窠大字执笔偏下,求笔法稳重,行草书执笔偏高,运转幅度大,笔法才能灵动。但撮住笔梢的执笔法是不足取的。
运
腕
正确的执笔仅是个条件,更主要的是会运笔,清包世臣强调运指,这是错误的观点。宋姜夔《读书谱》说得明确:
“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腕法有三种:
一、枕腕。枕腕是写小楷的一种方法,因写小楷腕易累,故以左手背垫在右手腕下,或用竹制的“枕腕”,但不要枕得太死。
二、提腕。提腕是肘着桌面,而腕提空。要比枕腕运笔灵动得多,也易使经劲。提腕适宜写中楷。
三、悬腕。悬腕是手腕与肘部都离开桌面,这样绝无依傍,自然能灵活运笔,而且作大楷及行草书必须要用悬腕法。悬腕对初学者来说,开始有所困难,但若能坚持一段时间,也就掌握了,这样写字运腕就无束缚之感。
若说运笔仅仅是手腕,而忽视
肩、肘、指、腰的作用是不全面的。当然手腕是运笔的关键,腰、肩、肘的力量是通过腕来体现,若手腕僵硬,其它部位的力量则很难到笔锋,小楷往往借助指力,但指的发挥能力又是在手腕的控制范围以内,换句话说,写小楷的运笔也主要靠手腕,手指微弱的运动是为了表达笔锋微妙变化的辅助手段。可以这样理解,若主要靠手指的动作来运动笔锋,永远写不出笔力,可见运笔的关键是手腕。但如果单靠手腕,手指是完全麻木与机械的执笔,则很难取得点画线条的丰富性。初学书法,先练运腕,然后注意手指与手臂的协调配合。
姿
势
写字的姿势分坐着,站着、蹲着三种。
一般小楷及中楷都宜坐着写,枕腕、提腕或悬腕均可。要求头部微弯,肩平,含胸,但不要太驼背,胸口也不要帖紧桌子。双脚平放。左手肘与手放在桌上,右手执笔,悬腕时肘低于肩,手腕一般不要高于其肘。作行草,大字都宜站着写。站着只可用悬腕。除了注意肩臂的配合外,脚微分开,可以有点前后,腿不动。腰是轴心,腰以上可以转动。站的姿势除了在桌上平写外,还有题壁式。所谓题臂法,即将纸竖挂在墙上写,这对于腕力控制能力要求更高。
放在地上作书,书写大字宜用蹲着的姿势。作小一点的字,可以右脚跪着来写。这种写法对控制整篇的章法有帮助,但用笔难精到,宜于作草书。日本书家往往喜欢在地上作书,故有跪、蹲、站的姿势。
三、笔法、墨法
笔
法
书法首先讲究笔法。赵孟
兆页
说过:“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结构可因书体、因人而异,而笔法的基本原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古人对于笔法产生的神秘感,以及这种呕心沥血的追求,是因为古人不易看到名家手迹。而今天印刷术发达,情况就不同了。前人论笔法有所谓“锥画沙”、“折股钗”、“屋漏痕”、“印印泥”之说,这种说法是对笔法的一种感受,不易解释清楚,且太玄。其实,笔法就是指笔触的变化与方法,笔法包括起笔、收笔、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不方不圆之笔,转折、提按、疾涩等方面。
1
、起笔、收笔
书法中的任何点画,都包括起笔、收笔与中间运行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运笔阶段。起笔、收笔往往决定其点画的形象特征,是方和还是圆笔,是垂露还是悬针。起笔、收笔要准确而干净,不要给人拖泥带水的感觉。一般起笔要果断,有笔势,收笔要内含,有余味。
2
、中锋、侧锋
中锋指笔杆垂直,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其线条两边边线齐平,线点显得圆浑饱满。
侧锋是笔杆倾斜,更主要的是笔端偏向于笔画的一边,其线条一边齐另一边毛,笔锋运行的一边实,笔毛中间部分运行的一边虚,其线条峻赠
Q
多姿。
从笔法性质来说,中锋、侧锋都是不可偏废的,一般书法用笔都强调中锋。中锋含蓄,元气内含,侧锋精神外拓,除了玉箸篆外,其他书体都不是绝对的中锋,特别是行草书,常中锋侧锋并用起承转合,跌宕多姿,是笔法变化的重要方法。
3
、方笔、圆笔、尖笔
从点画线条的外形上来说。分方笔、圆笔、方中寓圆、圆中寓方、以及尖笔等。
方笔指运笔与取笔处呈方形。
方笔的写法就是横画竖下,竖画横下,落笔干净利落。写方笔的方法,一是笔横截直下,横画带竖势,竖画带横势,速度略快。另一方法就是逆锋折笔,露锋而有棱角。
圆笔
圆笔指起笔与收笔处呈圆形。藏头护尾,圆润多姿。
圆笔的写法主要是起笔藏锋,行笔裹锋、转折处用绞锋,收笔处是衄锋,即笔画起收处收回锋用笔,速度略慢,而不露棱角。也就是要“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无垂不缩,无往无收”。
不方不圆之笔
即介于方笔圆笔之间的一种用笔,它是方笔又不是锋芒毕露,是圆笔又不是一味藏锋,而是圆中寓方的笔意。其笔法是用方笔的方法,然而带有藏锋之意。
尖笔
所谓尖笔就是露锋成尖状,如楷书竖画的悬针,隶书的燕尾。
露锋、藏锋
所谓露锋,就是指笔锋外露有尖笔,方笔。藏锋即圆笔,不露锋芒。所谓“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是也。方笔、尖笔是露锋,圆笔是藏锋,若笔画中的笔锋似露似藏,为方中寓圆,圆中寓方的笔画。
用笔除了中锋、侧锋、方笔、圆笔之外,用笔还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笔杆平行的使转运动,一是笔锋下上的提按运动,这两种运动有时是交错地进行的。
4
、转笔、折笔
转笔、折笔指笔锋的横向运动,一横一竖地画比较简单,难在笔画的转折处。转为圆的拐弯,折为直的拐弯,转要有情,折而见意,在此处尤能体现书者的用笔修养。
5
、提笔、按笔
笔锋的纵向运动。篆书的笔法偏重于横的使转运动,自隶书有波磔后,笔法增加了提按的变化。提笔就使线条细,易流畅,按笔会使点画粗,较凝练。提笔要瘦硬挺健,按笔要浑厚而不呆板。
书法的点画线条,如提按多,就显得笔法跳越,神彩飞杨,反之则精气内含。
6
、疾笔、涩笔
所谓疾笔、涩笔,即指行笔的快慢,迟速,但又不完全是。疾笔须有挥戈斫阵之势,涩笔指笔欲行又止,有凝滞之趣。当然这种迟速的程度不可过分,唐太宗说:“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孙过庭论之最精,他说:“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书谱》)这段话可谓将用笔迟速的辨证关系,阐发得淋漓尽致。
书法的用笔包含笔法、笔力、笔势、笔意四个要素。
笔法
是指用笔的方法与法度。简括地说,指起笔,收笔,中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转折、提按、迟速诸方面。从笔锋运动来说,也是复杂而交错地进行的,所以点画线条能千变万化。
笔力
笔力就是力量感。这种力量指线条坚硬而有韧性。篆书中称“玉箸篆”、“铁线篆”,都是指其质感似铁似玉地坚硬。苏东坡提出“绵中裹铁”也是极有道理的。笔画反映在线条上,容易忽视的部分往往是中间部分。因此要强调“中实”(中间部分结实而不虚弱),故人们常说:“不看两头看中间”这是有道理的。失败的线点,如:如春蛇秋蚓,僵化而无骨,或者似蜂腰、鼠尾,缺乏美感。
笔势
笔势指线条的势态,方向感,运动感,书写时动作姿态留在点画上的痕迹。我们常说点画线条的呼应,顾盼、连贯、笔断势连,就是指此。光有笔法与笔力而无笔势,就好比缺乏表情与灵性的木偶人。
笔意
主要强调线条点画的感情与意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笔情墨趣”。笔势重在气势展宕,笔意则重在风度韵致。人称王
义
之的字“如王谢子弟,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这也是指有笔意。
明白了以上用笔的四方面的含意,落实到点画线条上,就是追求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生命感。
立体感——指线条圆、厚、不单薄。
力量感——指线条蕴藏腕力。
节奏感——指线条一波三折,有使转提按的快慢节奏变化。
生命感——指线条不僵化,而有勃勃生机。即古人所谓“筋骨血肉俱备”。
这种线条好比初春的柳树条,虽未生叶,即有勃勃生机,但砍下来的枝条,就是无生命的“干柴”。
总之,“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出之于自然,运之于优游,无中跋扈飞杨之躁率,有沉着痛快之精能”。说到底用笔之诀,在乎自然、灵变,得之于心运之于手而已。
墨法
笔法既已重视,墨法尤当深究。人们往往以为书法的用墨可以比绘画马虎点,这就错了,绘画中墨用得不到处还可以用颜色补救,而书法就要全靠墨来表现其“色彩”与精神,历代大家无不深究墨法。墨法可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渴墨、涨墨等。
浓墨——书法一般用浓墨,浓墨易见精神,特别是篆隶用浓墨才见其雄伟有神。
淡墨——浓墨显得庄重,淡墨显得清雅淡远。淡墨是对浓墨相对而言,用浓用淡根据不同的书法家爱好而定,若无赵孟
兆页
用浓墨,董其昌用淡墨,近代吴昌硕作书用墨糊,虚谷作书用燥墨,各求其趣,各臻其妙。
近代书坛才真正的使用淡墨,用得好淡墨并不乏神,反而增加一种淡远的情调,有朦胧感,形成了一种新的意境。
干墨——指所用点画中含的墨水较少。因含水少,也就相对淡一点,出现飞白。干墨要避免干瘪无神,血脉不畅。用得好会达到“带澡方润”的效果。
湿墨——指所作的点画含水较多。湿墨使点画易浑厚,但要防止见墨不见笔,不见筋骨,成为“墨猪”。
渴笔——就是带飞白的线条,比干笔进了一层。渴笔在行草、篆书中常常使用,用得好有提神作用。
涨墨——涨墨就是笔含墨水特多,其水分从笔点画边线处渗化出来。清王铎最善于用涨墨。涨墨用得好,浓墨的笔触清楚,而笔触外又有一层淡墨渗张开来,增加了墨色的变化。
以上墨法,在作品中要结合使用,它与笔法的提按轻重,和纸质的优劣是密切相关的。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用新墨、清水与新笔作书,则有清新之趣,用缩墨、脏水与秃笔临池,则有沉郁之气。要使墨色丰富,要善于用水,水是墨法的关键之一。《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不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书筏》也称:“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用墨方法可以借鉴中国画的墨法,不要过分做作地一处极浓,一处极淡,应当要使墨的浓淡枯湿变化自然而大方,不落小家之气。当然墨法与笔法,章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烘托出风格、意境,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
书法与笔墨纸砚的关系
下一篇:
从“天下第一陶”谈景德镇陶瓷文化渊源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