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陶瓷艺术材质与造型形态发展
2.1材料属性与形态
材料是陶瓷创作的物质媒介,它受外观造型、装饰特点和审美差异等方面的影响。除泥土之外与金属(青铜、鈇等)、木材、玻璃、软质材料(纤织物、皮毛、纸浆)等多种辅助材料的合作衍生了丰富多样的材质美感以及不同材料属性的个性传达。如陶泥与金属材料属性的不同在人们心理上形成较大的视觉反差,由此所呈现的形态感受亦不同。尽管两种材料的视觉特性迥异,但从两种材料结合的作品上看有较大的审美互补作用。金属的冷硬直觉与陶土的自然亲和见证了材料不同性情的互补与个性传达的生命特征。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如塑料的中庸与兼容,玻璃的冷漠与华贵,木材的大气与温和,软质材料的柔性与亲和等种种材料与泥土的结合使陶瓷艺术显示新的生命力和呈现作品个性的内在精神。泥性材质与人的个体属性相近,其塑造和能够衍生的艺术生命是辽阔的,若作为创作个体可以借助任何不同的材料传达创作思想与意图实现。艺术对纯粹外在世界的追求是个体认识活动的结果,作品以一定媒介(陶瓷材料及外沿材料)体现主体对客体的思考和映照,创作思想是首要的。创作活动与材料媒介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修正、生成,在自审和思考上选择有意义和有意味的形式。材料只是陶瓷艺术创作表达的方式和造型语言的基本媒介,真正的意图实现是创作者选择材料的自觉和内在观念的传达。同时陶瓷材料自身的特性在烧造中常常会出现突破常理的偶然性从而展现陶瓷艺术丰富的趣味、材料个性自身的特质。作品表面的喷涂、彩绘、捏塑、挤压等不同方法以及不同材质美感也源于对这些材料属性的恰到好处的应用。
2.2形态发展
陶瓷造型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需要借助人的个体属性来传达精神内涵,人类思想的递进和变迁在与社会和自然交流中得到印证,其造型承载时代的精神。往往可感可知的材料与形态是通过造型主体来完成的,如形态主体的运动、扭曲,形的切割和形体组合的错位、堆砌、同构与解构和造型转换的变化等,借助色彩、线型、装饰等主体要素的类比和变化形成形象,以近似、渐变、移人等形式展开创作理念,强调作品的变化与统一。借助形态联想产生的创作意图是人们在陶瓷创作中对材料属性的肯定和对人自身灵性的肯定。当然,忽略与形式相关的一切规范限制,能够自由的跨越美学认知以及至简的或纯粹的观念思考陶瓷的艺术性也是陶瓷艺术探索的新突破,为陶瓷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觉。陶瓷作品在视觉空间中并非是单一凝固的静态,作品本身的材质状态与作品共生的环境构成了诸多视觉心理因素的影响,诸如空间、光、声、电、以及意识形态和意念空间所产生的心理作用等。另外作品单体与群体的集合思考,个体张力的延伸,造型内力的扩张,群体环绕的力量,装置艺术及现代艺术观念对现代陶艺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及推动陶瓷艺术造型层面和形态语言上的关注。当代艺术则将现代陶艺的视觉冲击力度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上来,作品形态表现与内在的象征并存,其思想寄予在作品之上,在感知黏土与述说个性情感的同时这种纯粹的方式提示了精神释放的最大化彰显。而在陶艺创作中,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讲究比例尺度,强调理性的作品也不少见。在与对象进行拆解、重组的过程中寻找美感和个体的精神显现。同时不同的成型方式决定了形态的可能性和材质自然呈现的融合,侧重理念以及材质自身的价值、或媒介的拓展、或主题意识、或装置空间等等,这些蓬勃的艺术思维以特有的艺术生命为陶瓷艺术带来无限的创作动力,也是陶瓷艺术生命长存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