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代青花瓷画的绘画风格形成因素
3.1中国画的影响
了了亭 资讯,陶瓷研究:冯绍健, 水墨画的特征和价值主要在于笔墨,笔墨是语言。青花瓷画同样是用笔、蘸取水性溶剂,在吸水性上材质做画的一种方式。虽然绘画材料实现了转变,但绘画的基本含义还是共通的。瓷器绘画对传统绘画中的描法如高古游丝描、丁头鼠尾描、镢头丁尾描、混描、柳叶描、减笔描等多为使用和借鉴。在皴法上也有大斧劈皴、小斧劈皴、近鳞远点皴等。在树木的绘画中也大量采用了点叶法中的“个”字点、“介”字点、竹叶点、松叶点等法。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的青花瓷画工匠们却一直着力于挖掘笔墨上的表现力。在青花分水时,为了使料水易于运用,须加入泡好的较浓的隔夜冷茶汁,用分水笔把料水调匀,这样在分水时不会因笔上所含料水不均匀,有渗水现象而难掌握,能得到理想的浓淡光影透视效果。应当说分水是青花瓷器在水墨画的墨法的启迪之下,发展的最具特色的瓷器绘画技巧。
元青花瓷器绘画在笔墨上还形成了自己的六字特色:力、老、活、连、松、润。青花瓷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绘画风尚的影响,既注重形式上的继承性,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既同中国水墨画有相似之处,又有别于中国传统水墨画。而在描绘人物故事时,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真实,人物脸庞、五官清晰,有一定的结构比例关系。而大多是特别精练的,寥寥几笔,抓住人物动态时的动态,一挥而就。合情合理但又耐人寻味。这种大处着眼,不拘小节,以简活取胜的画法平凡中表现出了生动奇妙的艺术意境,有一种“野逸”之情趣,自然天真、纯朴善良的美学理想,彰显着工匠们自己的独特创意和浓重的生活气息。
3.2浓郁的民间审美倾向
青花瓷器绘画的创作者是元代的民间工匠,他们生活在民间,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体验,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充满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趣味。青花边饰纹样都有其特定的说法和吉祥意味,可以说有图必有意。在艺术表现上,民间美术纹样是以暗喻象征的表意方式,以及夸张、变形、率直、随意的表现手法和多样变化的表现形式为其特征。从内容上看,民间美术纹样是民众对生存、生活,吉祥美满的功力追求,反映了真诚、坦率的心理。诉诸寓意形式的表现,则是通俗的内容,既明白晓畅,又含蓄隐喻。如,石榴内多子实,象征多子;牡丹花花形丰满象征富贵;葡萄、藤蔓绵延不断,象征子孙繁衍:这些感性形象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延续性和集体性,得到了民众的集体认同。支撑这种绘画审美的精神原则就是民间的审美取向。除此之外,大量青花瓷器动植物纹样的造型是意象性,在装饰趣味中追求形式美,对物象要作了程式化的处理。比如动物的羽毛作有规律的排列,或方或圆、或柔或刚,针对具体结构作装饰,使结构充实、齐整、有序。其次是可以调动多种因素及表现手法,采用变形、借用、共用形、减形等技法。同时这种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导致了元代工匠在生产民用日用瓷时,追求写意是绘画风格。
小。结
元代青花瓷器风格多样而灵活,既有富于雅趣又表现生活。具体来说元青花瓷器绘画有两种类型——图案式和绘画式。在表现动物、花卉等主题时倾向于图案式表现,工艺性强而绘画性弱。在表现山石树木、历史人物故事和诗歌书法时倾向于绘画式的表现,绘画性强而工艺性弱。寓意性在民间绘画和瓷器绘画中都表现为对符号化的图案的特定象征意义的追求,具有市民阶层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绘画式表现体现在构图布局、笔法程式方面对水墨画的借鉴。其十分注重点线结构,不太重视面的表现。虽然,元代青花瓷器吸收了水墨画、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的一些具体的表现方法,受到了时代水墨之风、工艺程式以及民间审美取向的影响,它却发展出自己的艺术技法——分水。正是这些在继承中发展的技法和特点,使得青花绘画成为了独立的绘画种类,其绘画语言得以在明、清两代得到深化和发展,乃至现代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冯先铭.青花瓷器鉴定U].连载于南京:东南文化,1995
[2]叶佩兰,试析真假元青花瓷器U].北京:中国历史文物.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