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景德镇市政府公布的24家“陶瓷世家”中,王锡良世家后辈从事瓷艺人数之多,是极为少见的。据王阿清介绍,算上王大凡家直系后人,家族中从事陶瓷绘画而有职称者有14人之多,如若算上其余晚辈后学者,则至少有20多人。
第三代传人中,王锡良长孙女王燕目前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瓷画风格沿袭王锡良大师,而其设色典雅,又有女性特有之柔美、温婉,其工笔更是渐成风格。
王敏为王锡良长孙,自幼随祖父学艺,亦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山水画作深得祖父真传,作品典雅大方,意境稚朴归真,于年轻一代艺术家中颇为难得。
第三代传人里吴成婧身份最为特殊,其自身既是“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家族亲戚,又是王锡良长孙媳,因此能兼两家之专长,为己之风格特色,王锡良于第三代传人中,亦颇为看好吴成婧,常亲自指导其作画,每有佳作,则倍加褒赞。
另有外孙傅建文、侄孙女王静等后辈,皆能从家族传承出发,又有个人风格独立,正是百花齐放,各自争艳,显示出王锡良家族艺术顽强而多彩的生命力。
第三代传人王燕:
兜兜转转陶瓷梦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人悟道诗
宋人的这首悟道诗已不可考出处,但它讲的道理却很浅显:四处寻春,春却已在枝头,美已尽在心间。对于王锡良大师的长孙女王燕来说,她就像那个寻春的宋人一般,虽然四处寻找,却不知陶瓷梦早已深种,因此,在她教书多年后,她毅然放弃了长辈认定的“铁饭碗”,兜兜转转,重去寻找心中的陶瓷梦,这已不能简单用缘分二字来解释,这于王燕来说,实是一种必然的归宿,是一份“归来笑拈梅花”的自在与惬意。
上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但凡有外地艺术家来,必要请王锡良等一众大师到现今的合资宾馆交流笔会,王燕作为长孙女,自然得爷爷特别疼惜,只要一有机会,王锡良就笑着拉着王燕的小手说:“走,带你吃糖去。”去了以后当然不只是吃糖,大师们一旁做画,王燕也找块小瓷板,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涂涂改改,也许,这就是陶瓷梦的开端。
王燕的陶瓷梦是七彩斑澜的,她总是记得,小时候爷爷让她在纸上画大大的桔子,桔红色、黄色、绿色,鲜艳漂亮得形容不出,她总是在画纸上随性涂抹,爷爷每次看到,从不随意批评,都只是说好。
18岁那年,王燕画了十块小瓷板练笔,没有专门经过绘画训练的王燕,笔下稚拙可以想见,但艺术天分却已透露,当时即有人全部买下。十年后,父亲王阿清找到当年的购买者,愿以十倍甚至百倍的价钱购回这批处女作,却被买家断然拒绝,买家看好王燕,表示:此画作意义非凡,是王燕的处女作,将来必成珍贵资料,绝不相让,如此王阿清也只好作罢。
考上大学后的王燕更能一头扎进她的陶瓷梦里,虽然读的是中文系,但她把课余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陶瓷上,也把所有的零花钱用来买了画具。毕业后,王燕虽做了与陶瓷毫无关系的工作,但陶瓷梦萦绕心中,挥之不去,成了王燕念念不忘的一桩心事,多年后王燕又回到了陶瓷的创作当中。
那时的王燕如饥似渴,一会在爷爷家住几个月,一会又到姑姑王秋霞家呆上几个月,爷爷会在构图布局大的方向上给王燕意见,而姑姑则总是在人物的动态、五官等局部地方对王燕进行指导。两位长辈悉心教导,王燕受益匪浅,她总记得,那时爷爷告诫她,绘画要“不走斜路,走正路”,那时爷爷送给她众多绘画大家的图册,她总是反复翻阅、临摹、学习,寻找创作思路。每过一段时间,她总会感觉对以前的作品不满意,不断地在否定中进步前行。
如今的王燕早已不再满足家族画风的简单承袭,她在试图找寻自己的语言,她的女性身份,她的中文修养,令她的作品清丽柔婉,颇有文人画风骨。现在,每有佳作,她总喜欢带去给爷爷看,近来,她又在创作一系列清宫侍女图,分别以“琴心、棋语、书香、画意”为主题,更别出心裁地给瓷板画上装饰性的画框,创作这套瓷板时她一如既往地不怕费时费工,只为最好,不问其余。在烧炉成品之前,王燕将作品拿到爷爷家中。爷爷看后,便一一指出画面上的不足,在指点“画意”一幅时,爷爷说:“画面有失平衡,重心全压在了右边,左边需要添加一些装饰平衡画面,这样看着才舒服。这文房四宝的放置也要讲究一些。”王燕听后频频点头。祖孙两人便在书房里一坐半天。
王燕觉得和爷爷聊天真是一件开心的事,爷爷的话语虽然朴素简单,但她都听在心里,感觉字字珠玑,因为这是老人丰厚人生阅历和艺术生涯的浓缩,闪烁着智慧的光泽。王燕感慨地说:“爷爷的话语仿如一碗心灵鸡汤,让我在疲惫时得到滋补,而且享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