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中国陶瓷》艺术版:再次,大师之大,大在兼收并蓄,精益求精。早在学徒的少年时代,他便懂得广交画友,博采众长:画友邓肖禹顿得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其峰的画品与画风之神韵,作品书卷气重,构图设色能力强,少年锡良心慕手追;画友汪景清(汪晓棠之子)无师自通却有大家之风,少年锡良又心向往之,经常问这问那,直追不舍。即便成名之后,他仍能转益多师,与时俱进。以前他擅长的是釉上彩绘,为了练就多副笔墨,他又向釉下彩进行探索:先向同事、颜色釉专家程祖慰学习釉中彩,后又到建国瓷厂学青花釉的用料技法,毫无大师架子,技艺不断精进。
王锡良先生不但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创作中更是精益求精。评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后,尽管名气大了,但他从不为牟取一时之利而粗制滥造。为了画好庐山含鄱口,他曾以年迈之躯先后去了三次。第一次站在含鄱口亭边,因地势较低,五老峰看不真切,他没画;第二次去遇上起大雾,更看不清,又没画;第三次,他不顾84岁的高龄,爬到五老峰对面的犁头尖上,觉得视觉不错,这才将瓷板放在一块岩石上兴致勃勃地画起来。这种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值得那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者作三省之思。
此外,大师之大,大在荜路蓝缕,勇于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也是大师与匠人在技艺上的分水岭。著名作家梁衡在谈到匠人与大师的区别时曾说: “木匠一天做到1 00把椅子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种新款式。判断其高下是看其有没有突破和创新。”纵观王锡良先生硕果满园的艺术生涯,不难看出其一辈子都在求变创新,不断探索。在陶瓷绘画创作中,如果受到工艺上的制约,他总能另辟蹊径,从改革工艺和材质来适应。他曾设计过一个画面为《秧苗青青》的茶杯,其笔下的秧苗青中带娇黄,翠中含嫩绿,令人百看不厌,即是他寻觅工艺配方和自然色彩和谐统一的结晶。作品送沪参展,大受好评。晚年到庐山写生,他又对写生材质做了一次以瓷代纸的大胆探索,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著名陶瓷美术评论家向尚瞰先生曾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他的这些写生画,以生活为源,以书法为骨,以气韵为主,以精神为本,创造出了具有大气、逸气、不同凡响的陶瓷写生画的时代新作。”可谓识者之言。而繁荣陶瓷文化,振兴陶瓷艺术,多么需要这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