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师瞿小松带来“跨界启迪”做客瓷都 通过本报畅谈陶瓷创作与音乐创作的通性
本报讯5月7日下午,“跨界的启迪—— — 从传统想象未来音乐与陶瓷的对话学术交流会暨新锐陶瓷艺术家提名展”在景德镇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镇当代艺术馆开幕。此次活动邀请到国际音乐寂静主义大师瞿小松参加,活动共为期6天。
当天下午1:30,镇当代艺术馆内人潮涌动,音乐大师瞿小松与当代新锐陶瓷艺术家、先锋艺术评论家一起欣赏了镇当代艺术馆内的陶瓷艺术作品。
“从传统想象未来音乐与陶瓷的对话学术交流会”也在随后举行,交流会上,担任学术主讲的瞿小松与众多艺术家进行跨界对话与交流,尽情阐述了景德镇陶瓷创作和音乐艺术创作的通性与发展。
活动策划人介绍,举办此次学术交流会暨新锐陶瓷艺术家提名展的初衷,是因为自支撑官窑文化体系的皇权历史性的断裂之后,陶瓷美学正在经历一个由旧的美学本体性向新的美学本体性转变的历史。陶瓷作为文化母语之一,如何与最初的中国艺术精神相应与重新呼应,徐复观从音乐开始论中国艺术精神,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是由礼乐开始的历史必然。音乐本性中抽象的具象造物性与陶瓷泥性中具有的具象的抽象性,具有人类艺术精神的镜像同构特征,为此“我们通过音乐中对文化传统的再表述与再发现,启示大家重新看待陶瓷的传统与未来。”
陶瓷与音乐的创作状态是一致的
今年61岁的作曲家瞿小松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活跃和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新音乐图景中的重要一员。
他的创作包括交响乐、管弦乐、歌剧、舞剧、电影配乐等。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演奏,并因渗透其中的中国哲学和禅意,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大师”、“节制的大师”、“无法被归类的行者”等。
在昨日的活动上,一身休闲装的他显得特别随意。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也展现了自己亲切善谈的一面,并就艺术创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景德镇青山绿水非常喜欢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来到景德镇,景德镇给您什么感觉?瞿小松:我是昨天(5月6日)到的。
当时飞机快到的时候,我往下看的时候看见很多的绿色,很多的水,感觉很亲切,因为我出生在贵州,也是有很多山水的地方。
头天我就住在三宝,青山绿水的地方,非常喜欢。北京现在空气不好,来这一看,感觉很舒服。这个地方它顺应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这一点非常好。
希望能在这里学到一些东西
记者:您以前接触过陶瓷吗?对于这一次的跨界对话有什么期待?瞿小松:我第一次接触陶瓷是十几年前去台湾故宫博物院,在那里看了官窑、汝窑、定窑,看了之后,才从里面体会到中国的文化是相通的。比如说一个非常简单的碗,形式非常简单,但是做工非常精到,光滑不露,很内敛,包括明代的家具,也很简单,但是做工也非常精到。
其实对话谈不上,因为我对瓷器完全不懂。但是我个人也比较倾向于这种内敛的风格,所有我的音乐里面会有相类似的一些素质。今天来会介绍我的一个音乐作品,也希望能在这里学到一些东西。
艺术到了高处会超越形式上的差异
记者:在您的音乐创作中,音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很重要?瞿小松: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自由,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就说要做中国的文化,而是这个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里面是非常高明的文化,因为它本身非常有吸引力,所以我一直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很幸运。
因为我在学音乐过程中学了西方音乐,所以也了解西方文化,慢慢比较中发现中国文化很多东西有高明之处。
但是真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又有很多相通之处。艺术到了高处,会超越形式上的差异。
音乐要大家自己来感受与接近
记者:您希望通过自己的音乐传递出什么信息?瞿小松: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在美国有一个打击乐名家的朋友,他很棒,所以很多学生在跟别的老师学过之后,又来跟他学。大部分老师会对学生讲,你在练习的时候要感觉你是面对整个音乐厅的听众,但是他说他感觉正好相反,他告诉学生,无论你在练习还是在音乐厅的时候,你应该想音乐。学生就问,那交流怎么办?他说那是音乐自己的事。
当你自己被触动的时候,把所触动的变成一个音响的世界,做到这个以后,自然会有相近的人也被触动。所以音乐不是说我把什么信息传递给大家,而是大家自己来感受与接近。
音乐不可能表达任何别的艺术
记者:这次对话之后,会想到把陶瓷与音乐相结合吗?您觉得陶瓷文化与音乐艺术有什么共通之处?瞿小松:音乐不可能表达任何别的艺术。音乐就是音乐,它不可能表现任何视觉的东西,也不可能表现陶瓷。因为音乐语言很抽象也很直接。
但是这两者的状态是一样的,你看一些做出来的陶瓷作品,可以看出创作者做的时候高度专注,他的所有生命都专注在这上面。这种投入的境界是一样的。这种东西会进入他的血液,进入他的气质,在写作的时候,他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当你去刻意表现它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人为的决定,就不纯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