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规模生产已退化成手工小作坊 蒋铮 摄
2012年3月26日,世界首座青花瓷塔亮相江西省景德镇市昌南湖。瓷塔高59米,共11层,成为千年瓷都景德镇新的标志
景德镇瓷器规模生产已退化成手工小作坊 蒋铮 摄
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之一的光明瓷厂厂房里,当年留下的机器已经荒废了近十年 蒋铮 摄
■国营瓷厂改制“硬着陆”,规模生产退化为单打独斗,竞争力锐减
■传统工艺用于“高仿品”,金字招牌蒙上假货阴影,市场越来越小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江西景德镇的千年窑火,曾将“瓷都”的金招牌锻炼得光芒四射。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景德镇都是中国陶瓷“老大”,但2011年,景德镇陶瓷产值已经不及广东潮州的一半:景德镇192.6亿元,潮州则超过500亿元。潮州陶瓷基地已成为世界陶瓷生产规模最大、品种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最完备、市场覆盖面最广的陶瓷主产区。
桂冠褪色之际,景德镇更成为陶瓷造假的“典型”。3月中旬,一则被众多媒体争相转载、百度搜索结果达到20万条之巨的消息,赫然以《景德镇成造假重灾区》为标题,直指“景德镇专门制造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北京各大古玩市场的作旧瓷器大都出自这里。”
瓷都,真的已如风中之烛?景德镇的今昔,能给陶瓷产业大省广东带来哪些启示?
壹 瓷厂改制,树倒猢狲散
1995年,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一夜之间改制,只有关停,没有并转,被老百姓称为“猝死”。改制之后,几万名国营瓷厂工人每人得到6000元,从此自谋生路。
景德镇的前身———浮梁县被宋代皇帝以年号“景德”赐封。1982年,国务院公布全国首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是其中唯一一座以单一传统手工业著称的城市;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景德镇传统瓷业营造技艺”均被列入其中。
在广州,几乎每条商业街上,都能看到一间“景德镇陶瓷大甩卖”的商铺。商铺老板总是自称景德镇人,将半人高的粉彩、青花、或釉里红的大瓷瓶摆在门口充当“门神”,里面则大大小小地堆满了凌乱的餐具和瓷器摆设。老板一定会告诉你:“租期临近全部甩卖,都是景德镇的好东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但真的端详起来,瓷胎的绘画是贴的,釉面手感粗糙,款式也无非是老气的龙凤呈祥、花开富贵。景德镇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些瓷老板,很多都是当年国营瓷厂下岗的工人。
犹如旋风扫过,自上世纪末以来,一向只能在大商场才能买到、被视为精品的景德镇瓷器,一下子成为“甩卖货”。曾以皇家血统自傲的“官窑”景德镇,在如今的消费者面前常常一副衣衫褴褛、粗制滥造的面孔,景德镇精品,缘何一夜成了大路货?
在景德镇,说到陶瓷产业的没落,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及两个字———“改制”。1995年,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一夜之间改制,只有关停,没有并转,被老百姓称为“猝死”。瓷胎还晒在场里,瓷窑依然火烫,一纸令下,几万瓷业工人全部遣散。上下班常常塞车的瓷厂重地珠山路、朝阳路,一下子门前冷落车马稀。据了解,当时十大国营瓷厂产量大约是景德镇全部陶瓷产能的80%,瓷厂关停,无异于自废武功。
没了生计的工人们,只能自寻生计。很多人不得不开窑进行小作坊式生产,一件瓷器烧出来,卖几元钱或者几十元钱,挣个口粮。曾经的“集团军作战”,一下子倒退回小作坊生产,却再也没有井然有序、品牌悠久的上游供应链,景德镇陶瓷水准彻底失控。
景德镇的关氏兄弟,以烧制出口韩国的小摆件谋生,一件东西从捏到晒、上釉烧成要花十多天时间,只卖三四元钱,刨掉材料费、烧制费,一件挣不到1元钱,关家老大无奈地告诉记者:“小东西没啥技术含量,竞争的人太多,开价高一点点,马上就有其他人来抢生意。”
相比关氏兄弟,科班学徒出身的黄选华算是幸运者。4月12日,景德镇红店街,一间简陋小铺子里,年约六旬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选华正在为一只仿清粉彩瓷瓶打草稿,用小毫在瓶身上画着一株兰花,笔锋流转、手腕如定。1995年瓷厂改制,黄选华供职的景德镇艺术瓷厂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厂里像他这样的专业工人有超过3000名,如今像他这样还在陶瓷业坚持的老同事,只剩下不足500人。
改制之后,几万名国营瓷厂工人每人得到6000元,从此自谋生路。黄选华说:“当年厂里有专门的设计部门,图样可以创新,现在都是单干,怎么创新?只能画老东西。”
现在,黄选华每月大概能挣3000多元,他正在画的粉彩瓷瓶,总共需要画三个月才能完工。“过去在厂里,一个月工资只有200多元,比现在低很多。但是如果给我选,我还是想回到过去,通间的大厂房里,几百个同事们一起作画,累了抬起眼来,都是和自己一样专注的人,特别有感觉!遇到什么问题,大家有商有量,画出一件得意作品,同事们会夸你,他们都是真行家。那种归属感,再也没有了。”
贰 瓷都旁落,仿古叹奈何
2004年4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潮州是目前全国陶瓷出口量最大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日用瓷和卫生洁具出口基地。但是,和景德镇一样,也存在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的高仿瓷也名声渐响。但和曾经的美誉不同,高仿瓷带来的更多是尴尬。
在景德镇,艺人们制作高仿产品,都是卖高仿的价格,但出了景德镇,很多就被不法商人以古董骗人,价格一下蹿高几百上千倍。不少景德镇官员常以景德镇“官窑”文化自豪,一旦被问及“高仿”,却似乎被触及痛处,不愿承认,但也无法否认。
樊家井是景德镇市区紧邻火车站的一个城中村,街巷逼仄,房屋残旧,却在全国古董商圈子中大名鼎鼎,因为这里是景德镇官窑赝品的集散地。
上世纪80年代,有商人看中这里交通便利,开始在此租房制造仿古瓷,几年后,仿古行业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房租也水涨船高。“那几年生意太好了,待烧的坯都在各家窑口排队,哪有空窑的时候!来樊家井买仿古瓷的商家,连窑坊主都要巴结,请吃饭、送烟酒,就希望你赶紧帮他烧好了,拿出去卖大钱。”曾经在樊家井烧窑的林之行现在已经离开了那里,但对当年的盛况依然记忆犹新。这些买走仿古瓷的商人,是不是就当古董卖?“他们怎么做生意,我们不好问,但景德镇人是正正当当卖仿古瓷。”
有千年制瓷工艺的景德镇人,仿古瓷制作水平也令人折服。古瓷是手工绘画,高档仿古瓷请专门画匠临摹,画匠手艺娴熟的,还可以领会当年的画风,根本不用临摹,随手画来便底蕴犹存。然而,高超的仿古瓷技艺,并没有让景德镇人一夜暴富,却让整个市场变了味。如今,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愿意花高价买老瓷器的人越来越少,藏家们的说法是:“认不了真假,就当全假!”同样品质的仿古瓷,价格也一跌再跌。稀世国宝、元代“萧何追韩信”青花将军罐,在景德镇买个似模似样的仿品,售价不到千元。而真伪难辨、有实力上拍卖会的高仿品,以前艺人出手价是十多万元,现在也只能卖几万元。“光手工绘画就要几个月时间,还不用说配瓷土、烧制,真正算下来,都是辛苦钱。”一位做高仿的师傅说,现在再也挣不到早年那么多,但自己又只会做仿古瓷,眼看市场越来越差,无可奈何。
2004年4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让景德镇人至今心有芥蒂。
根据潮州市政府网站的介绍,潮州是全国最大的陶瓷产区。2004年,全市已经有陶瓷生产厂家10000多家,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潮州是全国陶瓷出口量最大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日用瓷和卫生洁具出口基地。记者了解到,1995年,潮州陶瓷产业的规模与景德镇大致相当,但目前潮州在日用瓷生产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大批量生产手段,产能远远超过了仍停留在手工阶段的景德镇,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但是,和景德镇一样,潮州的陶瓷企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很多老板都是由上世纪80年代一些掌握了陶瓷生产工艺及国营陶瓷厂的技术工人转化而来,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凭借经验来管理的不在少数。而且家族企业盛行,很多工厂连人力资源部都没有,管理方式较为落后。而相比景德镇的近20万陶瓷产业人口,据潮州陶瓷协会会长蔡镇城介绍,当地有钱都招不到人,有些企业甚至因为找不到人才而倒闭,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瓷器和艺术
“相比外国人,景德镇人依然有自己的优势,外国人不熟悉瓷器烧制的特性,成品有‘撞大运’的成分,我们不同,我们可以预计出不同的效果,瓷土更听中国人的话。”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何磊,刚刚本科毕业半年,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去陶院的目的是当艺术家,但陶院却要把他变成手工艺者。“进了学校,以前自己的想法就很难坚持,老师重视的是‘工’,也许是明清官窑、外销瓷文化太强势,如果学生想突出自己的风格,老师就会不喜欢,说你的‘工’不好。假如我做了一个很抽象的作品,老师就会问这是什么东西、看不懂,分数会很低。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你也要根据老师给的样板临摹,画得越像、得分越高,几年下来,原本的灵感早被磨光了。当然,如果你继续深造,读研究生,老师就会倡导你解放思维,但那时候已经被束缚了几年,怎么解放?”
这种过分重“工”的理念,让何磊在遭遇一位丹麦艺术家的时候感觉到了“寒毛直竖”的震撼。“我会拉坯,他要我随意拉几个圆罐形状的瓷坯,我很娴熟地就拉出来,他在旁边看着,摇摇头,要我再拉,我又拉了4个。5个湿淋淋的坯拉好后,他让我去买一串鞭炮。他把坯端到晒场上,点起一支香烟,拆出一根爆竹,点着引线就往坯里扔,炸完5个坯,只见原本规规矩矩的瓷罐全部变形了,但是因为瓷土的粘性,有些并没有破,而是显出难以描述异常形状,当时我就觉得脑子被炸过一样:这才是艺术。”
丹麦艺术家把那几个变形的坯留在晒场里。几天之后晾干,他又买来各种颜色的瓷釉,很写意地在上面描描画画。
“从技术上来说,我可以说丹麦人喷彩釉一点也不专业,但是从艺术品角度来看,那种天马行空才是脱离了锅碗瓢盆的、真正的瓷艺术品。”烧好了瓷罐,丹麦人如获至宝全部托运回国。何磊想出重金买下一个,丹麦人拒绝了。“他说,坯是你拉出来的,我没有你的技术,但是创意是我的。”何磊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丹麦人。现在我一年希望能做出一件真正的瓷艺术品,而不是‘器’。从年初开始,我就在想创意,现在还在不断筛选,7、8月份是景德镇制瓷的黄金季节,我会着手创作。相比外国人,景德镇人依然有自己的优势,外国人不熟悉瓷器烧制的特性,成品有‘撞大运’的成分,我们不同,我们可以预计出不同的效果,瓷土更听中国人的话。”
【访谈】
景德镇瓷局副局长刘子力:
不可能重新组织
大规模生产
景德镇瓷局副局长、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总经理刘子力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政府不可能重新组织大规模生产,而是把重点放在搭建平台、建设更加注重陶瓷文化创利的陶瓷产业创意园。
羊城晚报:景德镇产业发展的重心是什么?
刘子力:以瓷兴市、以瓷立市。景德镇现在要打好三张牌:第一张就是陶瓷牌;其次是航空(直升机)和旅游。陶瓷要优先发展。陶瓷是个宽泛的概念,原来景德镇提过“大陶瓷”格局(是不合适的),现在很清晰,不要求大:突破口是高技术陶瓷和日用陶瓷。
羊城晚报:2009年3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上,有景德镇。这是否意味着景德镇陶瓷业将受到很大威胁?
刘子力:我们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每年对我们有2亿多元投入,帮助我们把传统的陶瓷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和提升。我们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但陶瓷肯定不是枯竭型产业。
羊城晚报:景德镇的陶瓷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刘子力:我们把陶瓷分成几类来看。目前全国产业规模最大的是建筑陶瓷,景德镇2011年产值接近47亿元,但是佛山建筑陶瓷的产值是700亿元,号称千亿,占了全国建筑陶瓷的60%。
羊城晚报:遭遇这种挑战,景德镇政府能做些什么?
刘子力:搭建平台、加强沟通。比如说,景德镇前不久跟中科院合作氧化锆类陶瓷(高科技陶瓷),就是政府出面和中科院谈判,组织企业抱团,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景德镇的优势很明显。第一,虽然景德镇不是最大的产瓷区,甚至不是最强的产瓷区,但是门类齐全。比如说我们有高技术陶瓷,别的地方没有。佛山建陶产值700亿元,但艺术陶瓷没有我们强,高技术陶瓷没有我们丰富,日用陶瓷几乎没有。第二是我们的文化历史最丰厚。第三是我们的创新能力最强,全市有近20万人从事陶瓷行业,还有包括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内的“三(研究)所两(学)院一校”,本科每年毕业大概4000-5000人,再加上各种学校,一年能培养6000多陶瓷专业人才。第四是小微企业多,景德镇有3000多个作坊和工作室,这种分散的、个体的,甚至还称不上小微的企业,具备巨大的抗风险性,船小好调头嘛。
【观点】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思中:
千年古城却留不住历史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思中认为,景德镇遭遇困境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没有好的城市环境。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生产性城市,而不是一个消费生活性城市,更不是旅游城市。所谓“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人们来到景德镇干活,挣了钱拿回故乡,在景德镇安居乐业的人少,生财不聚财,就一直无法把城市规划好,所有的都是散乱的,虽然它有千年历史,却不能留住历史。
二,小作坊生产。国营瓷厂解体后,成了小作坊的天下,但当面临其他城市大规模生产的竞争冲击时,完全没有优势。“瓷厂改制不力,实际上也凸显了政府组织机能的失控。既然本地找不到饭吃,大批的技术人才便流向广东、福建。广东原本没有制瓷基础,但是广东的经营理念有前瞻性和组织性,当年陶瓷研究所的所长,都被广东的企业请去做瓷砖专家”。
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过近十年的痛苦调整后,凭借千年的文化遗存和技术积累,景德镇似乎启动了“自救程序”。周思中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景德镇开厂制瓷,很多广东、台湾品牌也在景德镇开设分厂。这些企业或是看中“景德镇制”的金字招牌,或是看中景德镇廉价熟练的制瓷劳动力,还有一部分企业家来景德镇打拼则是源于景德镇情节:“很多企业家就是陶院毕业的学生,心里多少藏着一个梦想:振兴景德镇”。
蒋铮、武丽魁、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