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李必雄是我父亲,了了亭是父母二人一起做起来的,父亲是60年代的北理工才子,其实他操刀的文章有不少,只不过冠名发的不多而已。)
“改革”,全国是一遍改革声。也同样振蕩着文艺战线。“大师”的评选这一环节,在全国改革层面是很小很小的一环,但他同样面临改革。这是大趋势,回避不了。它涉及成千上万人利益,也涉及成千上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前途。这种趋势受到人们广泛观注。我作为一名老百姓在这里谈谈大师评比和今后的状况供大家探讨。
我们听到的第一个消息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由发改委下放到了恊会。也就是民间管理。这是一个好事,是政府下放职能的一步。政府没必要管这些锁事,评比产生的矛盾和弊端反而有损政府形象。
我先来谈谈现状和过去。大师的评比我想他的原始目的是发现人材,向人们推荐人材,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从第一届国家大师评出到陶瓷大师、设技大师、技能大师、省市各类大师等等春笋般不断评出。它达到这个目的,使很多优秀人材展现于爱好者面前。使艺术和工艺发展到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高度。功不可没。成为大师是艺术界人士的梦想。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大批艺人和艺术家,有水平有贡献,应该给他们荣誉和地位。后来出现的弊端不能否定它的过去。改革不是推翻过去,而是要改掉阻碍前进的东西。
“大师”这个称谓实在太高尚太耀眼太封顶,它遮住了所有其他的称谓。把老艺人、知名艺术家等等全部放到了暗处。首先不服的就是这些人群。其次就是有些本事的毕业生。“大师”之称奇处就是你没法再加其他头衔 ,你不能再冠一个“特大大师”来激励已评上的大师上进。并应该是艺术向更高发展的带头人。现在是吗?
由于“大师”称号的经济价值,其含金量是全国劳动模范也不可比的。其他各类评选机构找不出更响亮叫法,则冠其他名求其次。但有一点,“大师”二字是打死不能丢。当然用“世界大师”也响亮,按说可以。但不符合情理,美国不承认,欧盟不承认,可能成为笑话。听说几年前有人在某市名家作品展上,证书上书“世界XX大师”,反而弄巧成拙,太太耀眼,没人敢买,也没人敢信。现在“世界”称谓已退出了市场。
大师的评比今天也成了中国的奇观。他不亚于春运挤火车,春运主体是凡人,而大师评比特别是省大师评选,主体是数百名一大群“举人”挤“车”,还不壮观?因群体相对较少对国计民生影响不大,其影响深度和广度有限,引不起太多媒体关注。除地方媒体外,外地媒体几呼很少报导。但是,这类评比就其个人而言,其成本更高、时间更长。没上的人想尽办法搞票,没有票也要挤上去。上去了就想赶快开车,一路别停。这种奇观外国没有,中国以前也没有。虽说也有叫大师的,那都是死后社会普遍认可尊称,如果还在世,那也是社会上口口相传叫出来的。譬如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大师”就不是评出来的。魏蜀吴三国各有大将,那都是打出来的,独独现在各类“大师”都是评出来的。但是人们也怪,就只认准了“大师”二字,他眼睛只能直视,偏一点都困难。既然挤火车就看挤的本事了,你就是发明火箭也不行。不光看“文章”还要比“功夫”。上了火车呢,马放南山。余下最紧迫的就是换证书和备一台点抄机了。当然不都这样。只是说越到后来者越这样了。还有更奇特的是评了过后的状况。评上了的人,象掉了一层皮做了心脏手术似的,既要休养。还要适应周围古怪的眼神。有些评上的人也烦心。烦心的是越是后届评上者越耽心,忙乎了一大阵未必有回报。听说有的人数月也不卖一个。“赶快买,机会不多,我马上要涨价。”有些新大师的策略是先赶回成本再说。没有评上就更惨了。面子并不掉架 ,没人会看不起你,知道你时运不济。你唯一烦心的是昨天还在一起的艺哥们,从开榜瞬间,就天上人间了,一样的东西他卖几万你还是几千踏步。心理不平衡波及到仿“珠山八友”的各种“结社”也煙消云散了。
各个山头彩旗飘扬,谁也不服谁。但是人们还是承认:无认是国字号,或是陶字号,设字号,技字号,高字号,乃至什么都不是的号都有顶尖的人材,他们都在高水平线上。应该说十二生肖不分先后,有钱的老板硬是特看重“品牌”,作品不必认真,谁做的特重要;非要分出个三六九再买。助推了“大师效应”。
现在大师是很多很多了。想三国魏、蜀、吴各有大将,都是打出来的;而现在的大师都是评出来的。一脸油汗,半个裤脚,那可能就是个什么大师;开着名车扎着马尾的就更有可能了。
“猜想”,不能与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比难。但是也有难度。人们往往习惯于政府评的正宗,如放到恊会这个民间机构以后会是个啥样?省市也会下放民间。这将面临怎么评比,如何改革的问题。
是评工艺大师,还是评陶瓷大师?以前已评了的称呼怎么处理?是多评还是少评?还是不评?有多种组合。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其实大着呢!还没到时候。譬如有很多人他们收藏着各种品牌大师或者无名小卒的作品。特别年青人作品,盼望他进步,“范进”中举未来成就了大师伟业,作品就了得。他们比作者都忧心。这组人群能不关心?对那些眼巴巴等“车”的人,‘特别是那些上一次被挤下来的人,那不更着急吗?现在就有人在议论。要不然就没有这篇文章。
最难猜的是“公平”和“竞争|”机制如何把握,做好很难。每次评选议论纷纷,评多了有意见,评少了有看法。利益不同,出发点不同,就是神仙也不能让每个人满意。但一想,多评也好,少评也好,日子是长的,人的数量是累积的。那就是说“称呼”的经济价值和内含,都在不断的被浠释,只是早晚问题。现在已经显露出来。
有人说市场现在不景气,买的人少多了,不正常;但也有人说过去才不正常,现在才是正常的,或者趋于正常。你得有个思想准备,或许你收藏的宝贝有朝一日有可能是“南柯一梦”。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收藏是永恒的,乱世、治世都有收藏。也不要吓着了。“收藏”是有钱人的游戏,很难见着贷款买瓷器的。余钱买的东西有多大个泡沫也伤不了国体和家体。但它是社会的润滑剂,政府又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话说国家大师和陶瓷大师改称呼吧!已经评了就不好改了。陶瓷大师是师门弟子,国家大师是皇家进士。陶改国,国改陶两难。不动的可能性大。以后呢?独家管控,可能只评国家大师了。因为国家大师好听,最顶级称呼。如果两个都评又不符合改革精神、从简的原则了。但也不排除继续这么评,因为那怕再增加一个也不踩任何红线,自封都不违法。那么会不会不评?现在不会。惯性原理,否则更乱。但是,诺干年后很可能不会这样评了。为什么会这样讲呢?象高考,教育部就在考与不考中探索。自主招生就是一例。自主招生“公评”又成了问题,现有招生办法又百病缠身。如果不评“大师”了,过去已登科了的人就会永远站在美光灯下享受赞誉,有些人因为没有压力可能一点进取心都没了。 就象“珠山八友”一个民间社团,散伙了没有增加成员,人们就好象民国乃到清末就这八个人,多一个都不被认可。直到改革开放评了第一届国家大师后人们才认识,这些人才代表国家最高水平。这一曲完,十年后春笋一般,评上人越来越多了,事也多了,前面讲的挤火车现象出现了。你不评“大师”了,那对其他从艺人员是极不公的。评不上纸上不可查,那就更没戏了。经济价值太诱人了。那会不会天长日久不评了呢?这到有可能。只不过会自然形成一种合情合理东西出来代替。你想大师多到一定的时候,经济扛杆就失去了撬动作用,回报太少,很多人自己也未必想参评了。行业是民间群体,各个行业均可评,各个地区也都可评。随着人数的澎胀,这一天会快速来临。
对于企盼的人是不是末日呢?这到不会。或许有人会说评多了害的,要少评。那就是说还有那么多“艺博士们”不让他们上车,这公平吗?这块地方能安定吗?有些人上不了车只好曲线上车,绕道去外省也评个大师;因为名额太少(就是多也不够分配),有些地方只好祭出“地方保护”一招,没有本地户口,免谈。这是中小学不能异地入学,高中不能异地高考最被人构病的事情。他凝止了进步。国家已经在改。全国的艺术家和人才都到你这个地方来,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各种流派,各种技法,各种思想对艺术和工艺的发展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之所以有景德镇今天,不就因为历史上北方战乱,北方匠人大量迁移到景德镇形成的吗?美国的发展不就是招揽世界人材的结果吗?重视他们吧!很多外地画家是非常不错的。留住他们吧,让他们公平竞争。景德镇未来会非常繁荣。艺术不是景德镇支柱产业,艺术却成就了景德镇世界名城之誉。
是不是多评好呢?问题是已经多了。任何事都有他的两面性,有利就有弊,从战略上取舍,向前看。公平与竟争是一对兄弟,评比是“竟争”阶段性结束,不公平的开始。给大家以机会,给人材以出路,多评总比少评好。越多越好。你既然有这个能力就给你这个机会。多不可怕,一个现象可以佐证,景德镇有很多很多老大师、老教授、老艺人,其中也有很多人什么都不是,但这些人经过长期奋斗在社会已形成了自己的声誉和地位,你现在就是评一万个大师也影响不了他们的名气。因为他们有可称道的经历,有优秀成果摆在那儿。戴老师说“过去靠大师,现在靠本事”。这些人不怕多。现在就有未评上国家大师,反而画的更好更认真,更受人欢迎的现象。客观讲,评上的人基本是不错的,不能否认。但是,有水平,甚至高水平的未评上的人更多。如果放开外地“和尚”争食,则更多。没有必要把这一群人关在外面。
火车有不挤的那一天,大师有不评那一天。称呼不变,价值会变,评的方法也会变。怎样改呢?只有猜想没有结论。说不定象大学生拿学分,博士生拿论文,技工拿级别,够了分数就是。想当初五十年代小学毕业生都是一个难求的知识分子。既然是荣誉职称评选,首先当地知名人士或社会组织评价尤为重要。社会给好评这是任何国家都认可的;现在教育普及,还得要有学历,有文化知识,不能连一百个字的作品介绍都写不出来;还要有一技之长,单会画不行,还得懂工艺才行,因为你是工艺美术大师;除了艺术,还得对社会有贡献,对民众有爱心。这才是普世的标准。往日“大师”在人们印象中是德高望重,学究打伴,技艺超群,一字难求,人前凯模。现在是越离越远了。印象是只有他们的东西有价值,会保值增值。
大师加教授可能有数千人之众吧!但有一条建言:要想成名,特别想成好名,存名于后世,既要看你的本事,还要看你真真的为人处事。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艺术上想有所建树的人不仿小而学之:“广修德,多练画,不贪钱”。自有修成正果的时候。同时,收藏者拾到这个正果也价值无量了。
2013-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