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于3月21日刊载的一条新闻被新华网、人民网等众多网媒转载,这条简短的新闻仅170余字,标题却取得格外醒目—— —《中国艺术市场全球排第二》。文中称据欧洲艺术博览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于去年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市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所公布的2010年大陆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为314.35亿元。
应该说记者撰稿时异常理性,非但未在文中流露出成功“赶英超美”后的狂喜,也没找几位业内人士畅谈“世界第二”这四个字所代表的积极意义。对好大喜功的国人而言,《新京报》的做法似乎让人难以理解,可如果对该新闻的产生背景进行分析,也许就能发现这个“第二”确实不值得夸耀。
首先可以来看看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尽管它的总成交额已达数百亿元的规模,可其中的水分与黑幕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央视就于近日曝光称部分专家“作品真假并不重要”,收了钱后就将他人送来鉴 定的文物画作认定为真品,导致专业知识不足的藏家蒙受巨额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庄家”操纵艺术品价格的现象也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普遍存在,由林明杰所著的《艺术是同床异梦》一书就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某个艺术品拍卖会上,两个明显为“托”的人演起了双簧,互相举牌炒作某不知名画家的作品,当该画家的画作被炒到一个荒谬的高价位时,一位在场参拍的中年人实在按捺不住,站起身来幽默地号召其他参拍者都来为这位画家“鼓掌”。
再来分析一下“世界第二”背后的经济因素,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近年来急剧膨胀,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被炒至一个非理性的价位,除了外国画廊、国际艺术品拍卖机构等“庄家”的炒作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品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早已不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而是单纯的投资品种;藏家买画的原因并非为了欣赏,而是以更高的价格将其转卖。
就连某些艺术家自己也不再以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为目标,而是热衷与同行进行“我的画作比你更值钱”之类的攀比;艺术 家的创作也不再追求自我风格的突破,而是纯粹以市场为风向标,政治波普、新水墨派、大写意等不同的艺术风格作品,什么吃香就画什么。
当然艺术品市场的疯狂也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记者在报道拍卖会正式开拍等新闻事件时,几乎不会将“文人瓷画领衔艺术品拍卖市场”作为新闻标题,而是赤裸裸地写上“《某某某画作拍出百万元天价》”。
正因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无序与混乱,才让不少对迷局洞若观火的收藏家对其常发不满之辞,乃至有人称其中的泡沫与虚火早已远超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因如此,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高升”为世界第二未必是件值得夸耀的事,而《新京报》记者有意为之的低调处理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