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细密闷热的穿堂风经过红店街,在被细雨冲刷干净的砖墙间流连逗留,又悄然地钻进了几户半关着的门里。这些门里面,总有三两画瓷工埋首工作,一切是那么静谧、祥和,但稍谙景德镇陶瓷市场的人却能感受这寂静之外的喧嚣:紧紧相连的莲社北路常年车水马龙,道路两旁的店铺与陶瓷大世界早已有了贵气逼人的默契。从莲社北路临广场的街口步行百米,景德镇最早自发形成市场的莲社南路立现眼前,这里有金昌利,往南直走便是国贸,如果兴之所致,还可以继续向东找到华阳。
市场、市场,一个接一个的市场,店铺、店铺,一间换一间的店铺,如果是对景德镇陶瓷市场毫无了解的外地游客,必定迷失在这市场丛林中。面对如此众多的陶瓷市场,人们不禁要发问,景德镇陶瓷市场的井喷,到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良性成长,还是短、平、快意识下的圈钱运动?要想清楚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应该回到问题的源头,支撑景德镇市场发展的到底是什么?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 《瓷器》杂志2011年第六期 《瓷器》见习记者 陈瑶 文/图
艺术瓷,每天都有一个新纪录
“艺术瓷,毫无疑问的,拼日用瓷,景德镇不是其他陶瓷主产区的对手,唯有这1000多年历史积淀下的艺术,是景德镇陶瓷市场发展迅猛的本质原因。”月末的一个下午,李申盛坐在了了亭陶瓷艺术馆里,很肯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陶瓷收藏和陶瓷评论中闯出名头的李申盛和母亲陈也君,虽然将网站了了亭经营得有声有色,但他们也从来没有忘记打理好位于莲社北路的这间店面。“这个店面的价格,比我们3年前买下时,整整贵了4倍,但我们还是不舍得卖。”李申盛说。
李申盛拒绝如此令人动心的价格不是没有原因的。店铺所在的位置莲社北路,位于广场商圈核心地带,道路绿树成阴,路旁店铺几经流转,由最早经营陶瓷转为做汽车,最后终于在几家店铺的带领下重新成功做回陶瓷,并最终奠定了莲社北路经营艺术瓷的高端形象。现如今,在这里,一间上下两层均有60平方米的店面,售价直逼300万元,仍是一铺难求,真实地呈现了艺术瓷对景德镇陶瓷市场发展的领军作用。
“这真是一个最好的年头,我从来没料想过艺术瓷可以卖到今天这个价格,尤其这两年,更是每天都有一个新纪录。”李申盛感慨道。
“市场发展本质原因还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盛世收藏’,这对于艺术瓷独步天下的景德镇来说是最利好的消息,连带着日用瓷的销售也旺盛起来了,尽管很多日用瓷根本不是景德镇出产,但购买的消费者只认景德镇这牌子。”曾做过近十年日用瓷生产的一位老板也肯定了李申盛的说法。
旅游经济催生更多门店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陶瓷市场的快速推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历史渊源上来讲,景德镇“瓷都”地位在人们的观念上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从宏观区位上分析,以景德镇为中心点,在半径200公里内,有“六山三湖四城”旅游热点。
因此,近五年景德镇的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673.17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324.59万人次,年均增幅达14.59%(见表1.1),势头之生猛令人吃惊。
随着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景德镇旅游收入也步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景德镇市旅游总收入为25.10亿元,到2010年增加到62.22亿元,年均增幅达19.90%(见表1.2)。
由于在半径500公里内,景德镇周边有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客源市场广阔,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不短的时期内成持续上升状态,仅以去年为例,由于在1324.59万旅游人群中,采购陶瓷是旅游的重点项目,其需要门店的数量当不可小觑。
市场到底多不多?争议颇大
在锦绣昌南与朋友合开了一家“江美博众瓷业”的小江(化名)对市场的看法比较乐观,“市场越多代表整个行业越繁荣,我从内心希望这个盘子能够做得更大,对我们个体经营者来说,也会有好的势头,我希望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市场的生意好,其他的市场也要好,这样人气才会越来越旺。”
在中国陶瓷城经营着一家营业面积超过800平方米店铺的武老板观点则恰恰相反:“从批发市场上来讲,目前国贸、锦绣昌南、金昌利一层等几个地方,已经把蛋糕分完了,这些市场尚有不少空余店铺,又何需新的市场加入?而做旅游瓷也很不稳定,像XX瓷园,前两年生意很红火,现在也淡下来了。”
李申盛也对市场的扩张感觉非常不乐观,“景德镇有多少老师在做艺术瓷,他们一年的产量能有多少,一算就很清楚,这么多市场陆续开出来?不靠谱。”
总的来说,陶瓷经营从业人员对市场持续增多的现状,看跌的比看涨的多,更重要的是,所有经营者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景德镇陶瓷市场同质化倾向明显,尤其是不少新的市场,一味追求大和全,忽略了专和精。
(景德镇陶瓷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王营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