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本文刊发于《中国陶瓷》艺术版2011.9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王勇 应《中国陶瓷》(艺术版)之邀写一篇介绍张道一先生的文章,思索良久却迟迟未能动笔。张道一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想要写出张先生对待学术的严谨及对学生的关爱,却又不知从何落笔。 张道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教育家、图案学家、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创始人,我在南京东南大学与张道一先生相处近四载,对先生的学识和人品也非常熟悉,但仅用2000余字去写好张先生却颇为不易。师从张道一先生是我的荣幸,对张先生其人其事的了解则是从他和廉晓春合著的《美在民间》一书开始的。
记得那是1986年9月中旬的某天,我和同学在西北考察的途中,在售书摊上看书,其中一本名为《美在民间》的书籍引起了我的注意,出于对书名的好奇当即拿起翻了翻,内容是有关民间美术的论文集。书中的很多文章与我的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有很多的关联,我如获至宝地买下了这本书。在接下来的西北考察途中,此书便一直陪伴着我,从此,张道一这个名字便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当时并未料到在20多年之后,我会与张道一先生开始一段师生情缘。
2001年东南大学为张道一先生举办七十大寿,我和陶瓷学院的其他两位老师前往祝寿。置身祝寿现场,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名德高望重的教师会如此受人之尊敬。张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深深影响着我,那也是我第一次拜见张先生。次年,张道一先生被聘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名誉教授,从此我与先生的接触也日渐多了起来。2003年春天,我考上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很幸运地成为了张道一先生的弟子,开始了我三年多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研究方向是造物艺术研究。
师从张先生是我多年的梦想,开学之初,先生便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计划,使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理论学习和实践创作是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如何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提升理论,事实上不像嘴上说得这么简单。
东南大学的梅庵是艺术学院的办公区域,也是研究生上课的主要场所。在办公室和走廊的墙上,陈列着张先生多年来收集的蓝印花布、民间剪纸以及民间泥塑等,梅庵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民间美术气氛。在梅庵上课,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与民间美术、工艺相关的内容,让人置身于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中。
尽管张先生已到古稀之年,走路有些迟缓,可他仍坚持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上课,还亲自编写讲义和讲稿。对学术及对学生这样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张先生非常健谈,思路敏捷,语言诙谐,对授课内容相当熟悉,每每上课都不用讲稿,在讲课的过程中还不时地穿插一些风趣的实例,引得满堂大笑。上先生的课,会议室里总是坐满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博士生的课堂上,也座无虚席地挤满硕士生;哪怕是同样的课程,有些高年级的师兄们也都反复去听,去回味,那是因为先生的课每次都有新的内容,让人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掌握新的知识。张先生上课每次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课间也没有停息的意思,每次都是教学秘书打断讲课,督促先生休息一会儿,此时张先生就会悠然地点上一根烟,边吸烟边笑呵呵地回答学生的提问。
上张先生的课是我在东大三年多时间里最为期待的事,总想多上先生的课,听先生谈艺术,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张道—先生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不讳,对于一些不健康的艺术现象、歪理邪说敢于批判。张先生常教导我们说: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学问。张道—先生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们的影响很大,他的学生当中有很多人著作等身、身居高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对于从事实践创作的艺术家而言,理论总是困扰着实践的瓶颈。读博之前,我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已经12 年了,之前创作的作品也获得了多项各类奖项。但是与很多艺术家一样缺乏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创作和实践总是两张皮粘不到一块,一看书就犯困,一说写论文就发愁。也许张先生早就看穿了我们的心思,开学之初便给我们列出了一长串的理论书单,有精读的、有泛读的,并且指导我们如何读书。
我们几个师兄弟对照着书单,跑遍了南京城的所有大小书店买书,有些书在当时就能买到,有很多书则是在之后的几年里陆续购买。正是在这种不断买书淘书的过程中,增加了我对理论的兴趣,开始思考一些相关问题。
张道一先生的学识非常渊博,出版专著几十部,研究内容涉及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和艺术学等,尤其对民间美术研究颇有建树,可以说是民间美术的“百科书”。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手工生活陶瓷艺术研究》,在我的论文开题之前,就开题报告中是采用“手工生活陶艺”还是“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问题,与先生作过几次长谈。在交谈过程中,我感觉到先生对陶瓷的研究思路非常清晰,对相关概念也把握精准。
最终我采用了先生的建议,以“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这个概念不仅用于我的博士论文,也用于我的创作实践中。近几年来,我的系列盖罐作品便是围绕“手工生活陶瓷”作文章的成果。在创作过程中,将生活的理念融于作品中,通过器物实用的品格,演绎作品的亲切感和亲和力,以此拉近作品与欣赏者间的距离,使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和内涵。系列盖罐的推出是理念指导实践的结果,是博士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给我的创作带来学术方面的提升。
师从张先生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骄傲,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博导是谁时,我总骄傲地说:“我的导师张道一。”
2011年6月26日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