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媒体说出了这么一番话:“永远不敢称大师。大师这个称谓有它内在的含义。谁要叫我文学大师,我会觉得暗含讽刺意味。我觉得自己远不够大师。”对大师,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按理,莫言是一百多年来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其文学造诣在世界上已得认可。而且莫言本人处世低调,为人谦和袁乐善施教,热爱祖国,受到文学艺术界的敬重,称他为大师也不为过。但他对此不敢恭维,充分说明他谦逊的态度和做人的准则。
而反观时下的陶瓷界,少数人士却对大师之名趋之若鹜,争先恐后。笔者梳理一番,大致有四:一;争大师。大师之名通俗的说就是一种荣誉,争名夺誉之心人皆有之,无可厚非。而既然这个组织、那个学会“随便”发个文就可以评出大师,某某人的画技只是一般,都能评上“大师”,我为什么不能争!由此一旦有机会,势必调动一切关系,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也要争个高低。二;评大师。前已述及,大师充其量只是一种荣誉,是社会对某个搞艺术创作或者学问上取得很深的造诣,且受人崇敬而给予的一种敬称,不是某某部门评出来的。远的不说,近现代史上,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有哪一级组织给他们评了“大师”?“珠山八友”又有哪一个部门给他们封了“大师”的头衔!然而,他们的作品人见人爱,他们的名字流传不衰,其作品的收藏价值日渐增值。三;捧大师。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不论作品优劣,一旦有谁被评上了某某大师,立即网络有传,报刊有名,电台有音,电视有影。然而普通老百姓不信这一套,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观。四;追大师,“捧”和“追”是紧密相联的。当下,一些所谓大师的作品是论“尺”叫价的,这样的价格都是在无休止的追捧之中水涨船高的,有些价格完全背离了价值。然而,一段时期,由于一些人投机心理等因素的推波助澜,致使市场出现了盲目狂热追逐大师作品的怪现象。
陶瓷艺术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发展陶瓷艺术。这些年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也确实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陶瓷艺术的从业者,为解决就业、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陶瓷艺术的百花园中,不泛有埋头苦干,辛勤耕耘;只求播种,不求收获;只讲奉献,不讲回报;不信逢迎,只信真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陶瓷艺术事业之中的受人敬重的陶瓷大师。我们希望这样的大师越来越多、越多越好!
这就是笔者由莫言不称大师所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