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艺术瓷器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了了亭名瓷商城 | 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关于了了亭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景德镇陶瓷文化民俗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韭菜园老镇的那只菜篮子           ★★★ 【字体:
韭菜园老镇的那只菜篮子

作者:王勇   文章出处:景德镇一周   更新时间:2008-12-14 13:20:17
 

 

地理
里弄
    明朝末年,有刘姓人家从浮梁县城迁此建村,因村边小山形似猫头,故曾名猫头村。清代时,因该地区农民以善种韭菜而闻名,此地遂改名韭菜园。1977年,市汽车修配厂、青花文具厂等单位先后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
    “东起物资局仓库,西至元件厂东侧,南至南山北麓,北至化肥厂宿舍”,这是《景德镇市地名志》上,关于韭菜园所处位置的描述。其实要找到它彳艮容易,只需沿着景德大道来到白鹭大桥河西段,此刻你所站立的位置就是韭菜园。
    据当地居民称,韭莱园以前归枫树山‘林场管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划归西郊垦殖场园林分场管理。不过谁也说不清楚韭菜园到底有多大,只知道由于办厂、修路等原因,如今的韭菜园相对于30年前,其面积已大大缩水。
韭菜园老镇的那只菜篮子
故事
宁静的小桃源
  一位60多岁的老汉牵着头水牛,悠然自得地漫步在土石小路上,道路两旁错落有致的红砖房,以及天边那轮就算直视也不感觉刺眼的夕阳,这些不同的事物,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乡间田趣图。
  这就是临近傍晚时,能在韭菜园经常看到的画面。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原住民”,鲜有近年才移居此处的外来客——当然,这不并包括1977年至1998年之间,那些随着单位宿舍的建设完毕,而随之涌入该地的企业职工们。   
    除了那些住在宿舍里的“后来者”,当地层民多以务农和打小工为业。有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十分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茌景德镇农贸市场上销售的蔬菜,约有一半产自韭菜园。尽管随着我市运输环境的改善,品种丰富的外来蔬菜已成为许多市民的优先选择,但如今的韭菜园依然可称为景德镇的“菜篮子”。
    务农者的红砖瓦房与五六层的单位宿舍,相安无事地互不侵扰。住在瓦房里的人们,遇到陌生人显得更加热情,如果你想要问路,他们首先会在古铜色的脸庞上漾出一丝笑意,然后为你详细地指点着路线。哪怕你得到所要的汛息,准备掉头离开时,他们往往还会大声追问一句:“你找的人叫什么名字?说不定我认识哩。”
    也许是习惯了依山傍水的生活,韭菜园的居民总是流露出一种无意识的与世无争感,也许恬静而安宁的日子,才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不过他们也会有点小小的要求.比如从2004年开始,该区域就兴起了道路建设,但有部分工程至今都未完工,而他们则希望这些路能早点交付使用。
两个世纪的热闹
    韭菜园不仅是景德镇的“菜篮子”,还曾是我们这个城市之“肺”的哺育者。
    如果当地人的说法无误,韭菜园在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部由枫树山林场管辖。林场工人们用青春和汗水去植树造林,并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去捍卫林子。这么说—点也不夸张,因为为了牟取私利而盗伐树木的不法之徒,就算是现在也时有出现。
    文革时,韭菜园来了批特殊的人,这些以中年人为主的群体来自全国各地,以前都曾担任着一宫半职,据说其中还有在地方上显赫千时的军政千部。不过这都是过去式.他们到韭菜园的目的是接受“劳动再教育”,头顶上的光环也被“走资派”、“反动分子”之类的字眼所代替。
    这些人生处于低谷期的外来客,似乎并不特别悲观,在他人的安排与指挥下,白天干劲十足地和当地老表一道下田务农,与林场工人工山种树,晚工聚在一起学习“上面”的最新捞示;闲暇时和周围人开着不会招惹麻烦的玩笑,也一样会闹点小笑话什么的。
    不少住在韭菜园的老年人都坚称,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当时冒到过这里,探望在此接受劳动改造的老部下。由于事隔多年,此事已无法验证其准确性,不过王震的确曾于文革期间,以“战备疏散”名义被下放至江西东乡红星垦殖场,而且一待就是3年。
    东乡位于抚州,与景德镇的距离并不是太远,如果说王震思念同志心切,乘隙来到韭菜园也并非不可能。    ;
    文革结束之后,数家大集体、小集体性质的陶瓷企业落户在韭菜园,生产各种瓷盘、碟及青花瓷产品,虽然在产量上无法与当时名噪一时的十大瓷厂相提并沦,但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韭菜园内有一座名为凤凰山的小山包.其作用仅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后来这个山包被一些企业看中。大约从1985年开始,这些企业对该山包进行开发,经过多年的挖掘和建设,以前的山包已几近消失,如今放眼看去,全是成片的厂房和宿舍区。
    进入二十一世纪,韭菜园的历史又翻开新的篇章,不仅活跃着中小规模的陶瓷企业。2003年该区域还被市政府划为行政中心的建设地点。施工人员也进驻韭菜园,将规划区域内的上地进行平整后,进行韭菜园新城区的建设。
那几座窑包儿
  如果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这很“乡村”的韭菜园,有不少由老窑砖砌成的旧民层。也许是有足够的上地可供“挥霍”,这些窑砖房与分布在景德镊城币中心区弄堂里的民居帼比,虽然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完全相同,但房屋的占地面积更大。
    当地人告诉汜者,那些红砖瓦房均建于1990年之前,此前这里全都是窑砖房。至今韭菜园仍可寻觅到几座荒废多年的窑包,不过就算是土生土长的韭菜园人,乜不知道那些窑包的具体年代。多年来一直有人拿着工具,跑到窑包那义挖父拣,将那些彼旧瓷片带回家。
    清朝时,南昌人龚轼(音间“食”)在其创作的60首陶歌(陶瓷工人的劳作之歌)中,有一首这样写道:滩过鹅颈是官庄:沿岸人家不种桑、手持砂泥烧匣钵,笑他盆子满桑郎。讲述的便是明朝时,景德镇的陶瓷产区仍集中在湖田,后来逐渐迁徙到昌江西岸,而与之配套的匣钵产业也迁往宫庄、韭菜园。
  根据龚轼的记录,可以推测菜园的窑包,应该出现于清朝。只不过当时匣钵厂的数量,应该多于陶瓷烧造作坊。在清朝嘉庆时人郑廷桂遗留的手稿中,也有“中渡过河西多有坯房匣厂”之类的文字记录,更可以证实这一说法。
    不过韭菜园“匣钵生产基地”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太久,因为很快景德镇的产瓷区又从河西迁到了河东,而里村前街方家山等地方,成为新的匣钵“生产企业”的集中地。而通过翻阅有关景德镇旧时瓷业中行会则象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匣钵业。19世纪以后,又逐渐迁到马鞍山北麓和西麓的杉树巷,新社公庙,八角扑、赛宝坦、樊家并一带”。
    尽管韭菜园号称景德镇的“菜篮子”,地名的起源更与蔬菜有着直接的联系,但被匣钵“抛弃”的韭菜园,其实被称为产粮区更为准确。该地区除了部分农地被用来种植蔬菜,更多的土地被开辟为水稻田。当地人扛起锄头迈向自家的田地时,偶尔会踩上一两片碎瓷,让人们想起韭菜园
也像湖田等地一样,曾因瓷而风光一时。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难寻其踪的那对石鼓
    董家岭-瓷行老板云集之处
    苏家畈这里有“窑神”保护
    强家弄的余家老屋故事
    筒子楼的记忆
    青石街:唐宋时期的闹市区
    安仁县周国帧陶艺馆和国桢陶
    邓老板:不好的瓷器全砸掉故
    詹家上弄 唐朝时詹家人在此硼
    不要让“技艺”成为记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