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艺术瓷器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了了亭名瓷商城 | 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关于了了亭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景德镇陶瓷文化民俗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五间头,与五有缘的弄堂           ★★★ 【字体:
五间头,与五有缘的弄堂

作者:张占炳/文 杨勇/图   文章出处:景德镇一周   更新时间:2009-1-18 13:41:49
 

 

里弄
    《景德镇市地名志》中称,五间头上弄原为一片荒坦,清代初期,有五户人家开始在这里平整地基建房,以后陆续有市民来此建房居住,逐渐形成弄巷,故得名“五间头”。
  五间头下弄由五间头上弄派生而得名,不过,无论是从弄堂长度、布局规模还是人口数量,下弄都要比上弄大许多。
[地理]
    五间头分上、下两弄,上弄‘西起中山南路东侧173号,东至弄底5号,进深仅30多米,是一条“死弄”。下弄东至中山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长约200余米。·弄内连接窑弄、董家下岭横弄、菜园弄横弄、大黄家下弄。

 在景德镇,以数字来标识地名的弄堂并不是很多,五间头是其中时—个。
  从形成历史上看,五间头上弄要早于五间头下弄,巧合的是,五间头上、下两弄,都与“五”这个数字结缘。《景德镇市地名志》中的解释是,五间头上弄最早是清代的五户人家落户于此,而晚些时候形成的五间头下弄,却以清末民初的五位湖北佬在这里开瓷行而闻名景德镇。
消失边缘的五间头上弄
    由于城市改扩建,原先紧邻的红卫电影院去年拆除后,五间头上弄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基本处于消失边缘。1月10日,二九寒冬里难得阳光普照的一个上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坐在拆除的废墟上,慵懒地享受着太阳的温暖。她告诉记者,原先居住在这里的绝大多数居民已经搬走了,剩下的基本是老人了。
    历史上的景德镇是一个移民城市,五间头上弄就曾是广肇会馆(也称岭南书院)所在地。根据《景德镇市地名志》的记载,广肇会馆(也称岭南书院)形成于清代中期,来自广东一带的商贾曾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感情归属地。至于广肇会馆(也称<岭南书院)什么时候没落,已没有具体年代可以考据,但大致可以推算出,清末民韧,随着其他地方会馆的逐渐兴起,以及其他地方生意人在景德镇的日益增多,广肇会馆(也称岭南书院)最终日渐式微,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原址改建为红卫电影院,除了年长者还知道一些外,广肇会馆(也称岭南书院)逐渐为人所淡忘。
开瓷行的五个湖北佬
  与五间头上弄仅一条街道相隔的五间头下弄,如今依旧在喧闹和嘈杂中保持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安静和节奏,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心里很清楚,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已经悄悄逼近了这里。
    相比通向沿江东路的出口,位于中山南路的五间头下弄入口要“小气”得多,宽度不到2米。两个人如果在这里会面,文雅一点的相互侧身桕让也就过去了,万一脾气不桕投的两个人相会于此,估计免不了拳脚相向。
    景德镇成名于瓷,闻名于瓷。走进景德镇的每条弄堂,就如同翻开了一本厚重的书,里面都承载着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味道,就看你怎么去品味了。五间头下弄之所以显得与’众不同,是因为这里也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谁能想象得到,创造这段辉煌的居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而是来自湖北的五个靠做瓷器生意的外乡人。
  今年已86岁的熊长生,在五间头下弄居住了70余年。在这条老弄堂里,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自小在这一带帮人做工,算得上是五间头下弄历史变迁的见证人;
    据他介绍,最初在五间头下弄居住的多为附近瓷器作坊里的帮工和手艺人。清末民初,何家洼(现在的市第六小学右侧)有了苏湖会馆,以后不断有苏浙、两湖一带的外乡人把这里当做贩运瓷器的落脚点,他们在这里选购好品质上乘的瓷器,然后用船一趟—一趟地把景德镇的瓷器运往各地。
    在那个倚重河系转运商品的年代,靠近码头的地方,一定是商贾云集的宝地,五间头下弄就是这样的一块宝地。
    由于靠近昌江河船运码头,河运交通十分便利,这些外乡人相中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瓷器制作环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与其将大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成本巨大的运输途中,不如留在这里开辟新的天地。以后一部分外乡人开始滞居在这里,做起了瓷器批发生意,逐渐地,来自湖北的五个外乡人从中崭露头角,在五间头下弄开起了瓷行,而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    ,
    熊长生告诉记者,当初这五个湖北佬的生意做得很大,’‘他们的瓷行一部分用来住人,一部分用来存放瓷器厂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公私合营,这五个湖北佬开的瓷行基本没有了,但瓷行留下来的遗迹还在,只不过瓷行里面不再存放瓷器,而是分给普通市民当做了住房用。
  至于这五个湖北佬后来的具体情况,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包括熊长生。
黄洪泰瓷行栈
  五间头下弄3号,在这条里弄很显眼。进弄不久你就可以发现,它与周围的建筑在风格上不太一样,位置大致为坐南背北,采光很好。外八字的大门开间,显得自信五间头3号,曾是湖北人在这里开的瓷行之一。而大度。门楣上“黄洪泰瓷行栈”六个字,经过岁月的铅洗,风霜的打磨,如今已经斑驳漆离。
  今年50岁的于华在这里住了40多年。他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曾经有十几家居住,几十口人生活在这个面积100多平方米的狭小空间。于华只知道,黄洪泰瓷行栈过去也是湖北开的,从他记事起,这里就已经没有了瓷行。
    今年95岁的金银花,在五间头下弄3号居住了大半辈子,直到去年才搬离这里,和儿子一块生活。
    在她的记忆中,她的丈夫年轻时曾帮一个湖北老板打过工,因为丈夫识文断字,会记账,很得老板的欣赏和信任,“如果我的老板(丈夫)没有过世的话,他会讲很多老早的故事;”如今和儿子一起居住在曙光路一幢商住楼的金银花,尽管思维敏捷,口齿清楚,但至于五间头3号为什么叫“黄洪泰瓷行栈”,她也说不上来。她只记得解放前在这里开瓷行的老板姓喻,也是个湖北人。
    “喻老板个头不高,有点胖,皮肤黑黑的,不过他人很和善。”这是金银花的脑海里,对喻老板仅存的一点印象。
    “当时里面没有隔成一个个房间,(黄洪泰瓷行栈)前面是做买卖的地方,后面是存瓷器的地方。”金银花记得,当时她和丈夫结婚时,黄洪泰瓷行栈才用板壁隔开,成了适合居住的房间,这种格局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过。
  ’于华告诉记者,和许多老宅一样,解放后,黄洪泰瓷行栈也充了公,成为了公房,但奇怪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落实有关政策时,一直没有房屋主人来继承这所老宅子,至今里面仍然居住着几户人家。原先,喻姓瓷行老板的一个女儿曾在这里居住,前几年病逝后,再也没有听说过喻姓瓷行老板后人的事了。    ’
    如今可以肯定的是,黄洪泰瓷行栈最初是由一个湖北人在民国初期开起来的,至于后来怎么改换门庭,变成了喻姓老板,随着时间的流逝,恐怕将成为一个永远无人知晓的谜。
五间头下弄15号
  在五间头下弄说起湖北人开瓷行的事,人人都会告诉你,在这里开过瓷行的湖北人不多了,如今只剩下了占宪和这个人。
  与熊长生一样,今年已经90多岁的占宪和在五间头下弄15号居住了几十年,不过,占宪和却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虽说在景德镇居住了数十年,但他和老伴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家乡口音。因为年事已高,老人现在大部分时间与床为伴,对以前的往事也记不清晰了。倒是隔壁的邻居介绍了占宪和老人的一点情况。
    上世纪三十年代,占宪和从湖北老家来到景德镇,投靠在这里开瓷行的叔叔。占宪和很勤快,人也很聪明,叔叔非常喜欢这个侄子,以后基本将瓷行的生意交给了侄子打理。后来,叔叔在五间头下弄15号的瓷行也由占宪和继承下来。占宪和以后在这里结婚、生子,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五间头下弄15号。
    如今的五间头下弄15号,规模和布局基本没变,只是原来当做瓷行仓库的一部分现在成了大黄家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地,占宪和居住的另外一部分房屋,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充了公,里面陆续住进了好几户人家。 
    五间头下弄15号门面很高大,呈拱形的大门似乎告诉每个经过这里的人,这里曾经是如何的辉煌与显赫!一位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指着厅堂高高的屋顶说:“要想了解这里的过去,看看里面建造的选用的材料和做工就明白大致情况了,你看,里面全部用的是粗大的木料,刷的也全部是老漆,地板、板壁,连屋顶的横粱也漆了老漆!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不可能盖得起这样气派的大宅子!”
    说起五间头下弄15号的遭遇,两位居民还聊起了“文革”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一帮造反派为了闯进来抄家,面对紧闭的厚实大门,一时竟然没有办法打开,于是这群“闯将”竟用炸药轰开了一个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洞。如今,这个被炸开的大洞依旧留在大门上,成了那段动荡年月的见证。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邱细乐的273块名家书法瓷板演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