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艺术瓷器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了了亭名瓷商城 | 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关于了了亭 | 了了亭礼品瓷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景德镇陶瓷文化民俗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一帆风顺“刘万顺号”           ★★★ 【字体:
一帆风顺“刘万顺号”

作者:张钧和   文章出处:瓷器   更新时间:2009-5-27 21:28:09
 

 

这是解放前某天的早晨,一位拄着手杖的绅士,从周路口家中,步行到江边,站在岸上,远远望着江面上往来的船。这样的眺望,从30多岁举业,到事业辉煌,他从未间断过。他是来选窑柴的,顺带也把美丽的江景收于眼里。
对于昌江,他太熟悉了。在陆路还欠发达的时代,昌江上船来帆往,水运繁荣,窑柴和瓷土就是通过这条河运来,景德镇的瓷器也是通过这条河运往世界各地,成就了瓷都。11岁那年,他只身搭船来到景德镇,走的就是昌江。
他叫刘万安,是“刘万顺”瓷号的老板,民国时期景德镇的“十八罗汉”之一。从学徒到成为烧做两行实业家,他的经历像昌江的水,历经曲折,终奔向一马平川。

瓷器:记者 张钧和 文 /图           

11岁闯瓷都

刘万安,字凤池,1881年出生于都昌县北山乡石塘村。父亲刘昌庚,是一名桶匠。
刘昌庚出生贫寒,相传是由其母讨饭带大的。后来学了一门桶匠手艺,在鄱阳县城(原饶州府)卖手艺,并以此养家糊口,娶妻生子,生活算是相对安定。从颠沛流离的日子到生活相对安定,刘昌庚认为这都得益于自己有一门手艺,所以他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一门手艺,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手艺人总能有口饭吃。
就在父亲这个并不宏大的愿望里,刘万安10岁那年,被父亲带到了鄱阳县,在一家姓秦的杂货店里当学徒。
其实,这时的刘万安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那时,在都昌乡下,有许多人在景德镇做瓷器,每年快过年的时候,成群结队的人从镇上返回乡下,他们带回一年劳作的薪水,也带回了一些镇上的新鲜事。还有的人当上了工头,做上了老板,回家买田盖房,好不风光。“十里长街半窑户,赢他随路唤都昌”,在刘万安看来,景德镇才是天堂,尽管这时他还小,但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到镇上做瓷器。
然而,自己却被父亲带到了鄱阳,这让刘万安很不心甘。也许父亲是看出了刘万安心思,刘万安一次大病初愈后,父亲把他接回了都昌乡下。第二年,刘万安只身搭船,来到了他向往的景德镇。那年,他仅有11岁。
农历二月初五一过,景德镇所有的瓷行、窑户、红店、坯行等都相继开业了,从各地涌入景德镇的瓷业工人,吃过开工饭后,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通过熟人介绍,刘万安在戴家弄附近的一家红店里学画瓷。
刘万安第五子、今年78岁的刘瑞华讲述父亲学徒经历时,颇感自豪。他说:“常听老辈人讲,父亲灵活、勤奋、肯吃苦,深得师傅的喜爱。人家学徒三年,到第三年师傅才教画瓷基本功,父亲只打了一年杂,便开始学画瓷了,20岁不到,就带了很多徒弟。”
年过三十娶妻

刘万安,长得人高个大,有几分英俊,按理说,上他家提亲的人应该不少,然而,却到了三十多岁才结婚,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也许是姻缘未动,或者太专于自己的事业,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大事了。
大凡在景德镇业瓷经商的都昌人,只要埋头苦干,经营有方,几十年就可以业有所成。如冯龙泰,原是一介书生,后来焚弃笔砚,在景德镇务陶,不数年,累资数千金。冯躬滕,世代贫困,小时常常连饭都吃不饱,长大后在景德镇业瓷,家境逐日富饶,最后资财雄于全镇,还有余旺青,20岁来景德镇做陶瓷,好像跳一跳就在景德镇崛起了,十几年工夫,就累资数万……
这些,都是发生在刘万安身边的事,而且都是都昌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父亲喜欢陶瓷,以至违背祖父的意愿,来景德镇学徒,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那些老乡一样,在陶瓷方面做出成绩来。”刘瑞华说,刘万安学徒出师后,一心扑在陶瓷上,不停地积累资本。
20岁刚出头,刘万安的青花、粉彩技艺,在景德镇已经有了一定声名,以“渔、樵、耕、读”四大器最为出名。许多红店老板都慕名请他去带徒弟(有意思的是,后来刘万安成为烧做两行大户的时候,有矿山、坯房、窑和商号,唯独没有彩绘),带的徒弟越多,刘万安的收入就越高,加上自己勤俭节约,很快便有了一定的积蓄。
在那个年代,到了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大都要考虑娶妻成家,生儿育女了。然而,刘万安却没有这么做,他把所有的积蓄,与人合伙,租了间小坯房,做“八板坯”(即自买坯胎加工的小作坊)。因他人缘较好,注重质量,生意做得颇为顺利,为他的再积累再投资,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他利用做坯的机会,学习、研究、掌握瓷器原材料的配方、成型和烧做。
三十岁不到,刘万安开始独立经营,自己做窑了。
在刘万安为自己的事业忙碌着的时候,有一个人,已经看了他很久。这个人就是老开元堂药店兼开瓷器行的任老板。他是湖南人,有一女待嫁。因自己兼做瓷器经营,与刘万安接触甚密,刘万安的处世为人和能力,他都看在眼里。经过几年观察,他认为刘万安日后必会发达。于是,在刘万安32岁那年,任老板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了他。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了任老板慧眼独到。
结婚后,因有岳父的支持,刘万安如虎添翼,资本更为雄厚。他不断扩大再生产,创办了“刘万顺”瓷号,成为景德镇有名的大窑户。当年,军阀过境景德镇,向当地商会索要钱财,商会按各行老板资产多少排队分摊款项,“刘万顺”瓷号,居“十八罗汉”之列。到解放前夕,拥有窑厂两座,坯房五幢。

刘万安发迹之道

从11岁只身来到景德镇学徒,到成为景德镇瓷业烧做两行的大户,刘万安走得很顺,如入一马平川,也像他瓷号的名称一样,万事顺利。但细究起来,我们又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走得这么“顺”,自有他独到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和经营之道。
有一位学者,曾这样总结在景德镇发迹的都昌人共同点:一是先学艺。他们大多原是农村的放牛娃,通过亲友介绍到景德镇学徒三四年,或打杂、或做坯、或烧窑,渐渐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成为瓷业里的行家里手,再独立门户当老板。二是能吃苦。学徒之苦数不尽,创业之辛也难书。有的数年不吃刚上市的蔬菜,有的到老还穿着土布粗衣,就这样铢积寸累,慢慢的创起大业。三是敢冒险、善经营。从清末到解放前,常年兵荒马乱,全国商业尽入悲境。他们勇于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图发展,并善于抓住机遇,在经营上下功夫,最终在瓷业发展中崛起。
刘万安也具备上述特点。他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业精陶瓷技术,经营勤苦且擅长管理。
刘万安有早起的习惯,冬天6点、夏天4点,从未间断过。起床后,做两件事。先到自家的坯房和窑厂转一圈,安排好当天的活计。他家的坯房分布在汉阳弄、枣树下、积谷岭、鸦雀窝、沟沿上等地,两座窑分别是榜眼坦窑和鸽子弄的万安窑。从这些地方走下来,要花去不少工夫。
刘瑞华回忆说,父亲起床后,会把家里人都叫醒,读书的读书,上工的上工,他小的时候就是洗菜买菜。父亲对孩子们管教比较严,他的一个哥哥,都已经结婚了,一次起床稍晚了一些,挨了父亲的打。
作坊和窑厂的事情安排妥当后,第二件事就是到昌江河畔看窑柴。他看窑柴有个特点,总是站在岸坡上远观,像是在看昌江风景。奇怪的是,仅仅是这样,他就能分判得出那条船上的窑柴好,尺寸规模如何,然后吩咐窑厂里管窑柴的伙计买哪船的货。像这样的眺望,刘万安数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哪怕是抗战时期也没停过。一次,在看窑柴回来的路上,遇到日军飞机轰炸,一枚炸弹在他身边爆炸,幸好有一棵樟树挡着,让他死里逃生。这时有许多瓷业老板纷纷关业回乡避难,而他却依旧扩大再生产。
刘万安在管理上,善抓三条。在人事上知人善用,让人尽其才。在生产上,重品质讲信誉。刘万安是瓷工出身,对瓷器生产的各道工序、工艺十分内行,加上管理得法,因此,其生产出来的瓷器质量是出了名的。如他生产的灰可器与其它瓷厂的同类产品相比,有胎薄、料好、釉青等特点。“刘万顺”瓷号生产的瓷器,款底都落有“顺”字。另外,刘万安十分注意掌握和分析市场行情。他知道什么时候缺柴,什么时候缺瓷土和釉果,他在这之前,就大批购进这些原材料,因此,在其他瓷厂原材料紧缺而无法开工生产的时候,“刘万顺”瓷号却照常生产。这也为其抢占市场份额,打下了基础。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白土行趣谈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实
    这是一座宝库
    发掘民俗文化建设特色瓷都
    “|刘宝丰号”沉浮
    太平桥-记录历史的印记
    茶宝山汪氏宗祠纪事
    涌山镇王家街10余栋古民居被
    留守棋盘街的老街坊
    白围裙的故事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