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网文转载
>>
文章转载
>>
正文内容
张正海,靠什么打动冰心
作者:鹿鸣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5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张正海:为冰心雕制女寿星
一家四代都靠瓷雕“吃饭”,并且每人都有一手绝活,这在景德镇也不多见。由市政府首批命名的24个“陶瓷世家”中,以镂雕见长的张正海“榜上有名”———
一个家族几代人不同命运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8月18日,在市东郊明青园里,张正海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和记者谈起了自己的家世。从紫红色的木窗棂间透过的阳光,照在他面前一尊尚未完工的雕像上。
一尊女寿星感动了冰心
冰心在题为《我感到无上的幸福》一文中写道:“这尊女寿星从锦盒里被捧出来,立在我大书案上,在满案的阳光中,她是那样地光彩照人,不可逼视!我是中国数千年来第一个得到了一尊女寿星的女性,我感到了无上的幸福!”
这尊女寿星正是张正海特意为冰心老人制作的。
1991年张正海无意间读到了冰心90岁生日时写的《市场上买不到一尊女寿星》,文中说:“这便是数千年来重男轻女的铁证!虽然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妇女的寿命也长过于男子,我想可能是塑像的工匠都是男人,他们不会想去塑或捏一尊女像。”当夜,张正海便扎进了工作室,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烧制了一尊女寿星,然后托人带给了冰心。
谈起这段往事,张正海十分感慨,自己17岁进厂跟父母学徒,观音、仕女捏过无数,但要说创作一尊女寿星,破除沿袭千年的传统手法,自己还真没有这个胆量。这还是在企业改制,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创作的空间变得独立、自由以后。今年60岁的张正海坦言:“和外祖父、父亲相比,自己是最幸运的,吃了半辈子的‘大锅饭’后,又迎来了一个开放的时代。”
张正海成名很早,27岁时创作的《龙舟古风》,高40厘米,长85厘米,宽30厘米。龙身状的船体上有三层精致的亭台楼阁,盘龙绕凤的廊柱间高悬盏盏宫灯,瓷质的窗纱薄如蝉翼,阁中数十位用捏雕手法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被中央媒体誉为“技参造化之功,巧夺天工之妙”,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至今。上世纪80年代初,厂里组织一批名艺人去香港展销作品并现场表演瓷雕绝艺,张正海也在其中。他回忆说,厂里给他们每人一天10元的出差补助。当时就很满足了。但第二年,一位他在香港认识的商人梁国珍到广州办厂,出2000元一个月的高薪聘请他,他都没有勇气离开单位,虽然当时在厂里的工资每月还不到200元。
外公:只读过几天书,却当了大学教授
张正海对外公的印象,更多来自从小带大自己的外婆的唠叨和埋怨。
外公蔡金台,1904年生于江西丰城,14岁时到景德镇随其叔父蔡寿生学艺,虽然只读过几天书,天赋却极高,不到20岁,已成了当时景德镇雕塑美女的第一高手。但他生性喜欢赌博,常常弄得身上一文不名,好在他有一身好手艺,欠了赌债,就到作坊里做瓷器,他的《天女散花》、《牛郎织女》、《滴水观音》等以女性为题材的瓷雕,在当时极为抢手,流传甚广。抗战其间,他去上海闯荡,与家里失去了联系,外婆在无奈之下只好登报与他离婚。
直到解放后,蔡金台回到了景德镇,怀揣绝艺却一生潦倒的他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机。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新,蔡金台是首批获得“陶瓷艺术家”称号的民间艺人,并应邀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担任教授。蔡金台讲课时不会讲高深的理论,以动手为主,一团泥巴经他的一捏一揉,就变成了仙女花蓝里的鲜花。虽然传统瓷雕技艺充满工匠心气息,但他游历甚广,视野开阔,从不拘泥前人的一划一钩,他所交的朋友也是三教九流,和拉坯工、窑工的交往,让他熟悉了陶瓷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蔡金台不拘小节,奇闻轶事、民间传说穿插其间,将课上得妙趣横生。当时,还有许多亚非国家的留学生来听课,虽然他们听不懂中国话,但听他的课主要是跟着动手,比听其他人的课更容易接受。
张正海虽然在外公的身边很少,但他的妈妈蔡陆英从小就随父学艺,转而传授给他,使他得以继承蔡家的绝技。在当时,一门手艺就是一只饭碗,一般不会轻易传外人的。
蔡金台于1962年去世,张正海回忆说,外公去世前2年,经常带着学生来厂里实习,也有了亲自将技艺传授给他的机会。同时,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他也从未停止过创作,到了晚年,他的技艺已到了如火纯青的境界。他塑造的一尊1米多高的《天女散花》至今仍珍藏在雕塑瓷厂的名家作品陈列室里,成了“镇山之宝”。
父亲:60元养活了一家7口
张正海常常为父亲张新喜抱憾,特别是手持雕刀坐在工作台旁的时候。
张新喜1912年出生,老家也是丰城人,因为家里穷,一天书都没有读过,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12岁那年来到景德镇后,幸运地投到了一代大师徐顺元门下。徐绰号“盘古”,只有在作坊里面对一团泥巴的时候,他才会变得神情专注。平时亦嗔亦痴、不近事理,是电影《祭红》主人公的原型。
上世纪50年代瓷厂公私合营时,已经和蔡金台的女儿蔡陆英结婚了的张新喜,被特批招进了雕塑瓷厂,当时厂里特批给他每月60元的高薪。妻子也同时进厂,但工资只有17元。虽然张正海有兄妹5人,全家7口,但日子还是比一般人家强多了。
在厂里,张新喜主要的任务是“带徒弟”,破除旧社会的陈规陋习,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为此,张正海17岁那年也被“照顾”进了厂,跟父母学艺。但正当他学艺有成,深得蔡张两家真传,“文革”开始了,许多传统题材的产品成了“四旧”,当一尊尊精美的雕像被砸烂时,坯房里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平静。
张正海一直记得,厂里改做《恶霸地主刘文彩》、《我是红小兵》时,父母束手无策、诚惶诚恐的样子。在他们的技艺最成熟的年龄,无奈地放下了镂刀。
1974年父亲张新喜去世前,张正海曾帮他取过一个月的退休工资,82元,这个数字他一直记得清清楚楚。这位1932年就以一尊《瓷雕龙舟》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的老艺人,死的时候仍是雕塑瓷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感叹之余,张正海更多的是庆幸,不仅因为自己成了“工艺美术大师”,就连1970年出生的儿子张军也学到了一手绝活,有了自己的作坊,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上一篇:
反腐风暴下的红木家具市场黯然失色
下一篇:
铜雕背后的故事之刘远长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