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网文转载>>文章转载>>正文内容

民窑魔方

作者:徐啸 中国陶瓷 来源: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8日 【收藏】【查看评论】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坐落于深山密林之间的一块小丘陵,在一千多年前,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窑火,它们从最东边燃起,伴随着时间的流动,一簇簇的窑火由东向西繁星般扩散。
  闪烁的窑火像极了魔术师手中的魔法棒。整个城市的格局,都在它的指挥下缓缓变动。城市变成了不断在变化的魔方。
  相对于御窑的磅礴史料,民窑的资料简直凤毛麟角。但对一个以唯一手工业支撑了千年发展的城市,民窑窑址变迁史实际上就是城市变化史。                       
 
  “这一切与地理有着很深的关系,因为离开了气候和风土就不会产生土特产”
 
  “这一切与地理有着很深的关系,因为离开了气候和风土就不会产生土特产”,这句话来自于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
  今天的景德镇格局,和任何一座三线城市无明显区别,然而,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就能看到另一番景象。
  打开三维地图,会清楚地看见,在深山环抱之中,一块南北窄、东西长的丘陵侧卧其中。这个视角能完整全面地俯瞰景德镇的地貌,如果再按照柳宗悦《日本手工艺》的方法,将物品的背景解析为“在什么地区有什么东西”的形式,便能对这片土地在千年之间发生的变化,有更直观感受。
 
景德镇市古窑址分布图
 
  在景德镇的东边,一条南河逶迤而下。依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这条地图上瘦窄细长的河流,便是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源头。人有“依水而居”的天性,做陶瓷、烧窑址也遵循这一法则,沿水建窑。何况这里还植被丰富,是当时半耕半陶家庭副业式经济模式的最优选择(参考《景德镇民窑》)。那个时候,窑火就在南河闪烁。
  顺着南河由东向西的走势,甚至可以顺次排列出唐、五代、宋、元的窑址群落。这些群落造就了早先景德镇的中心,陶瓷学院史论系教授曹建文将其列出:“依据唐至元的朝代更迭,制瓷中心分别是寿安、湘湖、湖田。”
  而因为瓷石、釉石、高岭土的发现,浮梁东乡与安徽皖南祁门和江西婺源为邻的东河区,以及瑶里镇,也开始出现了一批民窑。这批民窑也顺其自然地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景德镇市古窑遗址分布图
 
  景德镇水系众多,南河、东河之外,众所周知的黄金水道“昌江”自北向南横穿景德镇。众多的水系像一张神经网络深嵌城市体系中,原料和瓷器的运输都在顺着这些河床流动。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昌江东侧择一地势最高峰建立了“御窑厂”,专供皇家的高端订制,确立了景德镇的绝对翘楚地位。它的建立,再次改变了景德镇的格局。官本位的思想和日益完善的产品制作分工要求,致使大大小小的民窑从城市周边蜂聚至皇家窑场周围,形成了城区烧窑的格局。
  研究考古的崔先生形容地图里的景德镇是一位睡美人,头枕西面,腿卧东面,以这种地理来分析,御窑恰好在睡美人的心脏部位,“御窑就是景德镇的穴位,密密麻麻的民窑散落在它周围”。
  在一个以单一手工业支撑城市发展的城市,窑场的变化,可以轻而易举的移动着景德镇经济贸易中心的位置。若以一场乐器演奏来表达这种起承转合,景德镇的城市变革就是由寿安、湘湖、湖田敲向镇区(御窑周边)的变奏曲。
 
 
  “那里生产世界上最美的杯子,这些杯子都是陶瓷的。”
 
  如果说官窑的建立,代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民窑的存在,则为这块绿洲中的土壤提供了柔软的底蕴,这种底蕴如同南方地区特有的潮湿气息,为这里的一切滋养生息。
  《浮梁县志》上书有“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依据目前的考古发现,“2013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南窑是已知时间最久的窑址,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在这期间,除去官窑存在的500多年历史,其他时期向朝廷进贡的瓷器均为民窑烧造,即使是明清时期官窑存在的情况下,也有“官搭民烧”这一政策,让民窑承担一部分宫廷制瓷的任务。
  唐至五代时期的中国版图上,景德镇还是默默无闻的角色,它当时名字叫“新平镇”,真正的瓷业大咖是浙江越窑和河北邢窑,“新平镇”的村民只是在农闲时,依葫芦画瓢般仿照邻居们的瓷器烧造。“民窑具体的烧制时间并无可考,但早期应该是从仿越窑这些周边窑口开始。”崔先生说。
  虽然起源甚微,但之后的发展却是高歌猛进,犹如宿命一般,这个地方的制瓷天分与时机刚好相遇。全国此时有八大窑系,以长江为界,南北方平分秋色各占四个,景德镇窑系位属一席。文人墨客的宋代,对色雅、内敛、柔和的器皿尤其钟爱。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中,青白瓷的地位迅速提升。而饶州窑(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制作水平亦有很大提升,《天工开物》中有“素肌玉骨”形容饶州窑产的青白瓷。
 

 
  景德镇产的影青瓷让皇家爱不释手,公元1004年,宋真宗赐年号“景德”,“新平镇”由此改名为“景德镇”。如今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一带,都在繁忙的烧造青白瓷,南河流域的制瓷格局蔚然成形。“在元之前,景德镇的陶瓷业属于‘耕而陶’形式,民窑分散在景德镇方圆100公里的农村中。(《景德镇民窑》)”
  此时备受推崇的景德镇瓷器,均来自于民窑的工艺。这些瓷器大量在市场中流通,依据后来的考古发现,在江西之外的15个省都发现了景德镇的宋代瓷器,可见当时景德镇所占的市场份额多么大。
  元代的景德镇,继续受到福祉的关照,令其他产瓷区垂涎的高岭土的发现,让陶瓷由一元配方步入二元,卵白瓷应运而生。这种温润至极的白瓷,得到了元代朝廷与民间的一致喜爱。而在元末时,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又为一贯素色的瓷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蓝色。这两次重大的创新和发现,直接让朝廷决定由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制“枢府瓷”。
  远道而来的西方人也被折服,西方商人马可波罗在其1271年—1295年旅居亚洲期间的叙述中,写到“在那个省有一个城市叫(景德镇),那里生产世界上最美的杯子。这些杯子都是陶瓷的,除那个城市之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能生产这种陶瓷杯子”。
  从这些直白的描述中,可以很容易感受到,这位商人见到景德镇瓷器的叹为观止。
  曹建文分析:“自晚唐、五代开始,景德镇就有可能有一部分瓷器出口,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为国外订制的瓷器,最早的青花瓷便是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
  这是民窑的力量。
 
 
  “窑火缀满了河岸,像星星一样闪烁”
 
  在全国其他窑口的势力迅速被消解的明代,景德镇却保持着扶摇直上的态势。
  除去本土优势外,还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原因。一是明代成立的第二年,洪武二年,朝廷在此亲设御窑厂,专为宫廷烧造瓷器。这一中央机构的设立,让景德镇成为了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制作中心。
  崔先生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写下了一段话:“卫星地图表明,景德镇东西长、南北窄,从考古发现的窑址看,其明代之前格局是没有定型的。御窑厂的成立改革了景德镇的历史,民窑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收入,元末明初的战争结束了景德镇自五代宋元的陶瓷战国时代,一直到明代御窑厂的设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景德镇陶瓷帝国霸业的开始。”
 
景德镇里弄的房屋百分之八十都是以老窑砖修建  摄影/彭慧娟
 
  二是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使得景德镇没有在频繁的战乱中伤及筋骨。不仅如此,需要在安稳环境中进行手工艺劳作的窑工,还因躲避战乱逃至此地。历史上几次数量庞大的“南北窑工迁徙”都源于此,“它们分别是晚唐五代、北宋晚期、南宋早期和宋末元初。”曹建文说。
  南北窑工的技艺和思想啸聚景德镇,再加上朝廷设计思维的强势介入,景德镇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成功因素。所以,至明代起,这里引来了它的发展巅峰——“到了明代,其他产地的质与量都无法与景德镇相比,明中期后,景德镇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宫廷所用的瓷制品,几乎由景德镇供应。(《中国陶瓷》)”
  御窑厂设立珠山后,民窑也纷纷从郊区往市区迁徙,环绕在御窑周边,此时,景德镇瓷业间分工越来越细致,由家庭副业式的小作坊变成了手工工场。一时间,“天下密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二酉委谈》)”,经济的繁荣,吸引附近地区(都昌、余干等地)的农民奔来讨生活,在之后的发展中,这批庞大的外来人口形成了各大行帮,相互分工、促进景德镇的瓷业发展。
景德镇老里弄  摄影/彭慧娟
 
  资本主义也顺其自然地萌芽,安徽、福建、广东等地精明的商人纷纷入驻,大张旗鼓地在原来的瓷器街(现昌江沿岸处)开起了会馆,将瓷器转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白日里,昌江河岸白帆林立,摩肩接踵;暮色四合时,一簇簇窑火像星光闪闪照亮了穹宇——“夜阑惊起还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
  官窑的命运与时局紧密联系,战争或者朝代更迭,都会造成重击。相较而言,民窑就能置身事外一些。明末,盛极之至的官窑走向了衰落,民窑却在蓬勃发展,某种程度上而言,它得益于“官搭民烧”和“官民竞市”的制度,御窑精湛的技艺流入民间,刺激了民窑的发展。“明末的天启、崇祯年间,官窑停造,独剩民窑的历史,却是景德镇制瓷业走向最辉煌、最英名远扬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陶瓷史》)”
 
 
 
  “时间消弭了当年的景象,只留下会说话的瓷器。”
 
  即使朝代变化,民窑的繁华还是延续下来了,从事陶瓷行业的工作人员达到数万人。基本集合在以昌江为分界线的市区。
矗立于建国瓷厂内的烟囱
 
建国瓷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第一家国营企业  摄影/彭慧娟
 
  当年的景象,可以借助实物来想象。被认为寻常之物的弄堂,实际上是当年的古作坊群和窑址。以刘家下弄为例,很多斑驳的房子便是用窑砖修建,如今冷冷清清的巷道曾经也是川流不息的面容。名噪其时的刘家码头便位于此处,它与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并称为景德镇的四大码头,它们均在昌江河畔。
  这四大码头的驻地,反映了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一个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水运码头,也验证了清代乾隆、康熙年间,景德镇曾有的“千窑升火、万匠制瓷、商贾盈市、舳舻蔽江”之说。这四大码头均以姓氏、籍贯命名,反映了景德镇是一个五方杂处的码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氏到景德镇经营工商业,让景德镇地处皖赣交界处,资源丰富,水运方便的优势得到了体现,也造就了这一方的繁荣过往。
  康熙年间,是清代陶瓷的高峰时期。一方面,“皇帝们喜欢瓷器,亲自关心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制作,并委派有这方面兴趣和才能的官员到景德镇监造瓷器(《景德镇民窑》)”;另一方面,它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跟许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经济的发达促成了官民窑相互辉映的大发展时期。
  《浮梁县志》上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
  与宋代喜雅致、元代喜白瓷、明代喜青花不同,清代喜繁复、富丽的画面。从西洋引进的珐琅颜料,让景德镇成功绘制出粉彩,明媚夺目,自此,瓷器步入一个雕琢、繁饰的审美期。受官窑影响,民窑制品业也渐渐远离了潇洒、粗犷的气度。
  这期间,还有众人皆知的中国瓷器制作方法外传的故事,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中国景德镇居住过7年,1712年他写信给法国的传教士,详细地介绍了瓷器的原材料和瓷器的制作方法,从而使法国人在法国本地仿造出瓷器,之后又传遍欧洲各地。御窑管理严苛,他必定无法进入,所以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他是从民窑中偷学而成。
  技法的西传,也是后来导致景德镇瓷器衰落的原因之一,欧洲通过详细的图解生产了自己的瓷器,再也不需要远渡重洋来中国购置。同时,频繁的战争、以及高岭土、松材等原料的紧张也是引发瓷器滑坡的因素。
  外部世界对东方国度充满了好奇和窥探,但乾隆对外部世界没有任何兴趣。乾隆末年时,中华帝国在达到其辉煌顶峰的同时也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至嘉庆年间,出现衰退。而此时的欧洲却正在经历着变革,运行在另一条大道上。英国在兴起产业革命,法国在爆发启蒙运动,经过独立战争的美国已经独立。一切形势表明,世界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跃进。但中国却在牢固的封建社会中不可自拔。附着在时代脉搏上的官民窑,双双陷入因循守旧的泥沼。
  1840年,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国事颓败、民力耗竭。加之之后的太平天国起义,频繁的战争,让民窑的内外市场堪忧。行进了1000多年的民窑,至此,全部步入衰落。
  民窑的历史悠久庞杂,却未留下任何窑工的只言片语。自唐代开始,便都是宏观的叙述。关于它们的荣耀,只能通过包裹在泥土的碎瓷片去猜想了。
湖田古窑遗址
 
  在湖田民窑遗址博物馆(湖田曾是烧造青白瓷的代表性民窑),已经发掘的宋代窑址和明清时期窑址各立于一旁,当年轱辘车的摆放位置还清晰可见。1000多年前,这里曾经“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声雷”,而今“夜静春山空”。依据讲解小姐的介绍,这周围大概目之所及的一切范围都曾是民窑,外面的马路、周围的住房、远处的工厂……它们的地底下都是窑址,“以前这边人做房子挖地基时,常常都挖出瓷片。”讲解小姐补充道。
  时光不可追,好在瓷器会说话,当眼睛与年长却优雅的瓷器相撞时,当掌心与每一片瓷片贴合时,当年的历史和景象,似乎都通过了一条神秘的通道,电光火石般流进了心里。
 
  本文谢谢景德镇陶瓷学院史论教研室和景德镇考古所的大力支持。

  • 上一篇:千万买一个国家级大师
  • 下一篇:道器合一施于人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