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上半叶:随着达珈玛等一些著名航家陆续完成新航线的开辟,世纪连成一体,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翻开了人类近代史崭新的一页,它不仅为早期东西方贸易和殖民活动提供可能,也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指日可待。这一切给中国带来的是祸是福?让人始料不及。然而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热却着实让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火”了一把。大到中国式的园林建筑,小到以陶瓷鼻烟壶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以及茶叶、丝绸等日用品无不让欧洲人感到欣喜若狂,如痴如梦。随着1715年英国在广州开设了第一个陶瓷贸易机构构,法同、荷兰、瑞典等同在1728年之后也纷纷设立类似机构,为中国瓷器的外销进一步奠定了有利基础。1604—1656年之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贩运过去的瓷器就达300万件,而瑞典在1550—1775年之间进门中国瓷器有一千一百多万件之多,这充分证明他们对中国陶瓷乃至是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要求。那时,拥有中国瓷器不仅是财富和地位的体现,同时,中国的陶瓷技术也孕育了近代影响到欧洲建筑、绘画、乃至工艺美术等各个领域的可可艺术思潮。中国瓷器的出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一个对欧洲文化起着无法替代作用的导航标。不愧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法国,中国瓷器进入市场之前,当地人用餐一直是用粗陶或木制的碗,条件优越的卜层社会往往以金属器皿代之。据罗伯特.路威的《文明与野蛮》一书中这样记载十四世纪的法国:“汤是用粗陶碗盛的,两位客人共一碗,若全家里人,便不用这样麻烦,就拿煮汤的锅子端上来大家喝。”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大量用人欧洲,使当地人赞不绝口,对它的喜爱迅速升华到对中国陶瓷迷恋。中国陶瓷细腻优美晶莹剔透的质地、丰富的线条、幽雅的造型、梦幻一般的色彩,与当时法国严谨均称的呆板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立刻吸引可法国人的目光,一时间,中国的青花瓷深入人心,上等的中国瓷器的诗就曾这样写道:“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足它的绚丽。她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她来自中华,它的故土。”俗话说“爱屋及乌”,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以及传教上对中国引人入胜的记述,引发了法国人对中国本上的无限幻想。由于心目中的中国如此遥远,使他们转而从泊来的中国瓷器上去寻找那一片“圣土”:在瓷器上寻见了那里的自然风景、人物的穿着、装饰风格、民族习俗、神话传说以及先进的手工制造技术。那里的人民生活如此富裕恬静,或溪畔垂钓、或亭下自饮、或同中扑蝶、或戏法杂耍、或书房吟颂……霍诺尔曾说,他关于中国的最初形象就是自家中的青花瓷碗:在我的孩提时代,就对中国具有清晰的想象,我们每天吃饭的青花瓷碗【本文未完 请阅读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