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画家平常在纸绢等二维空间作画的习惯,如果在瓷板上或泥板上构图绘制,他们可以称的上是高手,可是陶瓷绘画的主流是在器型上进行绘制的,因而画家们的那一套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也难怪当一件白胎抱上来时,他们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了。大部分画家的瓷画只作一面观,可陶瓷的器型是三维空间这类似于雕塑中的圆雕,要求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去欣赏都要有精彩的画面,这对创作者讲是一种挑战。景德镇的传统艺人和当地的陶瓷工艺师和学院派的创作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对于何种题材采用何种器型他们了如指掌,而且面面具到。相比之下画家们则不然,他们徒有一身功夫,但在瓷器上却无法施展。画出来的作品仍是在圆形器上画平面的构图。器型一转就无图可赏了,只有在余下的部分用他们擅长的书法来填补。这样的做法在平面二维空间内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圆形器上就显得不妥。如元青花(图33)为何百看不厌,为何被奉为永恒的经典,又为何至今无法被超越,一个重要原因是元朝的工匠们把圆形器在立体分割和构图上到了极致(当然笔者在此没有让画家们去画元青花之意)。在这里指出元青花意在说明画瓷器尤其是圆形器要慎重,不要把在纸画上的二维的构图法则统统的搬到三位空间上来,这是对画瓷器的不负责。但是打开《大器丛书》随处可见画家们把圆形器当作平面来处理。这就值得思考了,画瓷有其本身的潜规则,不能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