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 景德鎮333000)
摘要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他由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正式建立,雖然元朝歷時較短,却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且在與各族、各國頻繁的交流中,元代以獨特的繼承性窖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如元代陶瓷,其發展在我國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却創造出了自己的特色,無論是在造型、紋篩以及燒成等制瓷工藝方面,都為后代
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也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生活。
關鍵字: 元代 瓷器 造型 紋飾
完整的元王朝歷史進程分為四個階段:元朝的前身一一蒙古汗國(1206年-12 71年)建立王朝統治——元初時期(1271年- 12 79年)建立全國統治一一元朝時期(1279年-1368年)最后的余波一一漠北時期(1368 年-16 35年),其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及信仰與漢族有很大的不同。忽必烈即位后積極推行“漢法”,全面“采取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從忽必烈開始才有了元這一國號,在此以前則稱為大蒙古國,但由于大蒙古國與元朝一脉相連,使大蒙古國成為元朝必要的組成部分。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06年算起,到1368年明軍攻克元朝首都大都,元滅亡為止,總共162年。而元代自建都至滅亡也僅僅90年時間,元代陶瓷的發展在我國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却創造出了自己的特色,無論是在造型、紋飾以及燒成等制瓷工藝方面,都為后代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元代的設計理念受民族、國家、宗教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其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承了前代成熟發達的設計理念與模式,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本民族的審美意識,在手工制瓷業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創新。從傳承的角度看,元代的設計大都發展于基礎之上,特別是對唐代設計的推崇。元代設計最大的特征是突出的民族化,大到各種宗教建築的迅速崛起、小到陶瓷工業中卵白釉的發明,都使得元朝的設計獨樹一幟。正由于元朝設計理念中的民族特征與异域風格。也使得其設計制作的成品適用更加國際化。特別是元代設計制作的手工業產品與生產水平,在數量和質量上當時都處于世界水平,并深受各國民眾的歡迎。
要對元代進行美術考古探索,首先從元朝統治者的生活方式,審美信仰,習俗和民族等之類的着手,這些都與圖案紋飾的演變和瓷器造型息息相關。
一、元統治者的生活方式對瓷器造型的影響
蒙古人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南宋使臣說“其騎射則孩時繩束以板,絡之馬上,隨母出入,三歲以索維之鞍,俾手有所執,從眾馳騁。四五歲挾小弓、短矢。及其長也,四時業田獵。”出使蒙古的西方教士說:“他們的小孩剛剛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騎馬和駕馭馬,并騎在馬上飛跑,同時大人就把適合他們身材的弓給他們,教他們射箭。”兒童如此婦女亦習慣于馬上生活“年輕姑娘們和婦女們騎馬并在馬上飛跑,同男人一樣敏捷,男人們和婦女們都能忍受長途騎馬。由此可見蒙古族不但成年男子、而且婦女和兒童都以弓馬為生,這種馬背上的生活使他們迫切需要可以隨身携帶的日用器具。此種演變盡管建都之后開始了定居生活,但這種騎馬的習慣一直保留。在遼金時代就已出現的皮囊壺造型,此時開始演變。1963年北京市崇文區元墓出土的一件元青白釉多棱壺,壺體完全仿制草原民族常用的皮革制奶茶壺造型,就連皮箍上的鉚釘狀裝飾也都仿制出來了。與此壺造型基本相似的器物,在菲律賓伊梅爾達博物館藏有一件。元代首創的高足碗和高足杯,是為了適應蒙古人特殊的生活需要,因為它的高把便于端拿,適于馬上民族飲奶及酒,故又稱
“馬上杯”。
另外,在草原地區還發現了不少元代瓷瓶。見圖2。酗酒是元代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酗酒既在漢人中存在,也存在于蒙古族中,但主要發生在蒙古人中間。十三世紀三十年代,前往燕京的南宋使臣說:“韃人之俗,主人執盤盞以勸客,客飲若少留涓滴,則主人更不接盞,見人飲盡乃喜……終日必大醉而罷。”蒙古人原來喝馬奶酒,后來與其他民族接觸,才學會喝糧食酒和果實酒(主要是葡萄酒)。蒙古人釀酒以馬奶酒和葡萄酒為主,漢人以糧食酒為主。元代從域外傳人阿刺吉酒的制作方法,即蒸餾酒,很快便流傳開來,阿刺吉酒的酒精成分很高更易醉人,助長了當時的酗酒風氣。由此可見,出土“葡萄酒瓶”絕對不是偶然的。元代的大罐及梅瓶出土時通常是帶蓋的,梅瓶的蓋子分雙層,內層起到塞子的作用,外層起到蓋子的作用,有的蓋內還有一個較長的口子,使它能與瓶口部牢牢的套住,這些做法僅有一個解釋,就是為了防止儲存的酒揮發掉,造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元代的許多器皿都是為了飲酒而設的。
三、元代特殊佛教信仰對瓷器裝飾的影響
元朝歷代皇帝對于各種宗教原則上都采取保護政策,但對佛教最為重視,佛教產生于印度,在漢代傳人中國,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宗教。古代佛教信徒主要是漢族,蒙古族進入中原后很多人也信奉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
元代景德鎮容所產元青花中多處可見宗教色彩的紋樣。有些是在容器的肩部裝飾有八吉祥,如法輪、海螺、寶傘、勝利幢、妙蓮、寶瓶、雙魚、吉祥節,和雜寶如火珠、犀角、祥雲、珊瑚、方勝、靈芝、寶杵等。這些帶有佛教色彩的紋樣,如八吉祥為來源于佛教前吉祥供器。祥雲紋、蓮瓣紋及綴珠紋等,也可在藏傳佛教的寺院中找到事物依據。雜寶中的許多紋樣與元代的佛道供器和佛道禮儀也有關。如寶杵又稱“金剛寶杵”,就是以印度兵器為範本所做的佛教法器,除了這些與佛教有關的圖案外,青花瓷上依然可見到八思巴文及梵文。
三、擇吉習俗對元代青花瓷紋飾的影響
青花瓷器紋飾,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運用較多的是傳統的中國圖案,十分講究吉慶祥瑞的寓意,到清代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現將較常見的寓意內容列舉下:
牡丹一富貴,美麗。菊花一驚寒耐霜,長壽。蓮花一高潔。松竹梅一歲寒三友,清高。龍鳳,祥雲一龍鳳呈祥,石榴一多子,游魚一富足有余,吉慶有余,年年有余,鹿一祿,鵪鶉一平安,喜鵲一喜慶,蝙蝠一多福,福氣。三只羊,三養開泰。
中國的吉祥文化源遠流長,擇吉習俗古已有之。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開始把龍,鳳當作部族圖騰崇拜的對象。之后,龍,鳳,成為人們心目重點激情祥瑞之物,為人們所追求,所崇拜。封建帝王還把龍,鳳當作權利,富貴的象征。青花瓷中,龍,鳳文飾隨處可見,尤其是龍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元代龍紋小頭細身,龍首帶細長鹿角,多無頭毛。上下鄂較長,分張口和閉口,唇上翹,張口則伸舌,舌小,頸部細而有力,背部出脊,爪長微內彎,多三爪,四爪,五爪少見,尾巴長而尖,見圖3。明代龍紋多為猎嘴龍,頭變大,身邊粗,尾肥短,上下鄂較長張嘴伸舌,閉嘴的上唇似如意,鼻的兩側有對稱的長細須,下鄂多有兩束或三束胡須,頭毛是一束束組成,早期頭發少,后期頭發多,彎曲而向上衝,還有怒發之勢,十分凶猛,龍眼都畫在一面,龍爪似鷹爪,民密多三,四爪,官容多五爪,明代龍紋變化較多,有雲龍,海水龍,翼龍,趕珠龍,香草龍,正面龍,螭虎龍,爬行龍。清代龍紋頭部人化,頭大身粗,長嘴收縮,方頭大額,頭發向上或后衝,鼻旁有長而卷的兩條須,龍爪似鷄爪,五趾呈風車狀没有力感。
四、多元文化對瓷器的影響
元代中期,隨着文化中心的南移,元燒瓷容址逐漸呈現出”小聚居”的形態,元代陶瓷整體的設計風格不同于宋朝時期的秀美流暢,而是趨向于粗獷,而且從材質、風格、裝飾設計等方面具有了空前的創造性與多元性。
這時期技術上采用的元配方”法燒制瓷器。使得瓷器的變形率小,成功率高。器型更加規整;材質上元青花、釉襄紅燒制成功,使釉的穩定性、繪畫的表現性和瓷器的功能性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元代的陶瓷器型注重功能設計與觀念設計,呈現出一種多元融合的造型設計特征。在功能計上,考慮到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與外銷瓷的本土化等因素,出現了許多新的造型,如扁壺,菱口大盤,菱口大碗、高足杯,高足碗等;到了明清時期.由于統治階級的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陶瓷造型式樣也隨之逐漸消失。元代器型的觀念設計是不同種族文化間的與滲透的結果,此時出現的僧帽壺,多穆壺等就是中原文化與境外文化交融的標志,同時它們一種民族融合趨勢的象征。
器型設計的民族化。元代瓷器造型厚重飽滿,樸實穩重,大型器物,如菱口大盤,元代典型器型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具有民族特征的日常用品、金屬器及皮具的造型設計。由于受元代文人崇古思潮的影響,所以對瓷的設計及制作一改宋代陶瓷柔弱纖細的外形特征,以本民族的生活習慣焉基准,海外市場為目的。在繼承了唐代盛行的典型器型的基礎上,融入了宗教、文化、民族等因素,設計出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的作品。
菱口大盤是元代特有的盤的造型,見圖4。它最大的設計特點在于實現了外銷瓷的本土化,結合了大盤材質設計與功能設計。作為食器,瓷制大盤的優越性顯然更大,它不僅具有便于清潔,耐高溫、不變形的特點,而且易于裝飾。從功能上看,它吸收了中西亞大盤的造型特點,符合了伊斯蘭地區的飲食習慣,即將食物置于大盤、大碗中,眾人席地或圍桌而坐,共同食用。這種習俗在14-15世紀波斯壁畫上有具體描繪。
元代陶瓷器型的觀念設計主要體現在壺具的設計與制造上。由于外來文化與宗教的深入影響,元代的壺具設計除了傳統的酒壺,茶壺外,奶壺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新品種。主要針對統治階級所設計生產的奶壺,規格較小,多以單色釉裝飾。其造型兼顧實用功能與宗教含義,器具整體上顯得肅穆而宗教意味濃重。僧帽壺就是元代開始出現的壺具器形。它的口沿一側設流,另一側口沿高起似僧帽,束頸,腹部鼓出,下乘圈足。器蓋卧入口沿之下,呈圓形,一側伸出以遮流,因其形似僧侶的法冠而得名。見圖5。它的用途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后來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使用的茶壺。其設計靈感是受藏文化的影響,僧帽壺用于向佛斟酒或向貴賓表示歡迎敬斟青稞酒的,采用設計局部擬形的設計方法,將宗教觀念具象化,成為佛教的象征含義,形意結合,恰到好處。作為實用器,
僧帽壺在仿照銀制”繆甘伊”器形的同時,保留了瓷器的優點。壺蓋的獨特設計,為易滑出的瓷蓋提供了安全保障,平行于壺蓋的較大的流符合了人們大碗喝酒的生活習俗。造型樣式,變圓潤為凌厲,符合了伊斯蘭地區的審美需求,在實現了對唐代遣風的緬懷的同時,還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總之,元代瓷器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生產力發展,工藝進步的產物。尤其青花瓷器從一產生,就融入了民俗的內容,并注入了宗教的因素。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同時也反映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官容生產制作講究,文飾規矩,題材內容拘謹,并因朝廷政治的需要及皇帝個人的喜好而帶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民容造型變化多,官窖和民容又相互影響,相得益彰,共同向前發展,并以寫實傳神的深厚功力塑造了一個個不可復制的典型藝術造型,融匯着中外文化的精華,譜寫了中國元代瓷器絢麗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馮先銘,《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2]劉鳳君,《美術考古學導論》[M]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年6月[3]楊泓,《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2月
[4]李家駒,《日用陶瓷工藝學》[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