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1956年出生,浙江淳安人。景德镇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197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其擅长陶瓷雕塑与现代陶艺创作。作品多数取材于历史人物、古代神话人物、佛教道教人物,诸如钟馗、罗汉、达摩、八仙等等。作品的表现讲究神态和力度,强调作品的内在意蕴,以现代的装饰手法使作品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现代艺术效果。瓷雕作品《站钟馗》获景德镇市首届“青春杯”大奖赛特等奖。瓷雕作品《三个和尚的梦》获首届国际陶瓷节“瓷都景德镇杯”陶瓷精品一等奖,此作品还在1990年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会上被评为设计创作一等奖。
瓷器:记者 青娈 文
最近,徐波剃掉了他留了近十年的大胡子。显然,他还不太习惯没有胡子的生活,拍照的时候他会忍不住用手去摸自己的下巴,当发觉胡子已经不在了,会显得有些不太自在。然而,这种改变对徐波来说是必需的。
了解徐波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毅力有理想,且目标明确的人,他的瓷雕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所以,面对景德镇雕塑瓷处境日益艰难,许多同行都改行画瓷器的今天,已经53岁的徐波依然甘愿做一名雕塑瓷的守护者,他说:“艺术作品的价值不是用评上某个大师就能体现出来的,这需要时间来证明。雕塑瓷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作为一名手艺人,我要对得起自己的作品。”
入行纯属偶然
11岁时,徐波跟随父辈从浙江淳安移民到景德镇浮梁定居。与画画结缘时,徐波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当时他是学校的宣传委员,因为需要总是会拿起画笔,在黑板报上画上几笔。从那时开始,他就喜欢上了画画,也意识到了自己画画的某种天分。
尽管喜欢画画,但徐波最初的高考志愿却是考取师范类大学,成为一名老师。但是,阴错阳差,因为偶然,徐波成为陶瓷学院复校的第一届学生,那一年是1976年,他被美术系录取。“当时整个美术系只有51个学生,这个人数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班。教师班底也很强,像周国桢等老一辈的教授,都是我的老师。”徐波说。
进入美术系学习后,徐波又被分到他并不了解的雕塑班,开始系统地学习素描、造型等雕塑基础知识。在徐波的工作室,最抢眼的就是挂在墙壁上各种人物面部神态的素描,“雕塑创造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艺术,创作过程相当辛苦,像人物的立体造型,没有一定的素描功底,不去实践体验,很难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受。”
雕塑让徐波再一次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三年的专业学习,让他走进了雕塑的世界。毕业后,他顺利地分配到雕塑瓷厂研究所从事雕塑瓷研究工作。此后,随着创作作品的屡次获奖,徐波开始在业内崭露头角,直到最后被厂里委以重任,担任研究所所长一职。
坚守一份信念
2002年,一向行事低调的徐波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所熟知,这源自于两组被誉为景德镇街头最成功的青铜群雕《瓷工颂》和《茶农赞》。徐波作为这两组群雕的创作人员与当时景德镇雕塑业顶尖级的人物并肩作战,完成了他人生中难忘的一次回眸。
“当时为了庆祝景德镇千年庆典,市委市政府策划了这个活动,用一组城雕展现瓷都景德镇的城市魅力,并邀请周国桢、刘远长、张育贤、熊钢如等大师和教授参与其中,能与他们共同作战,是对我的一种认可。”徐波说。
徐波在这两组青铜雕塑中创作了茭草老师傅和采茶女工。为了让人物形神兼备,徐波还特意到人民广场附近的包装厂去拜访茭草老艺人,体检了好几个月的生活。为了还原稻草的真实性,徐波最后选择用钢丝塑造铜雕中稻草的最后一截。正是艺术家这种在还原真实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两组城雕不但一上街就受到普通老百姓和外来游客的喜爱,还被专业人士评为景德镇最成功的城雕。
然而,虽然作品成功了,但其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是外人无法熟知的。“这两组铜雕前后花费了近3年时间,足以证明雕塑是一个既耗体力又耗脑力的活。在讲究利益最大化的今天,雕塑创作很难与一般的瓷器绘画作品相比,所以很多雕塑创作人员转行画瓷器去了,现在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人在坚守。”
徐波也在坚守,为了自己追求的艺术真谛,为了保护传统雕塑瓷的最后一块阵地。不过,为了迎合市场,徐波也在做着某些转变,比如剃掉了他的大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