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资讯,本文刊发于陶瓷研究: 可变的或者说必须变的又有哪些呢?愚以为至少应当从以下方面考虑,使之紧跟时代步伐,从而焕发青春的丰采。
1、在画面的布局上,应当改变“古彩”千篇一律的刻板模式,引进现代绘画理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其浪漫主义色彩,使作品在多样化风格的基础上思想跃然瓷上。程式化是古彩与生俱来的绘饰理念,由此而产生的版画效果使她能自立门户,在陶艺园地占领一席之地,然而并非只有程式化才能产生版画效果,版面效果与构图理念本身并非水火不容,虚实结合的布局如果运用的好,不仅无损版画风格的传承,而且还能使之“活”起来。像获得全国第八届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评比获金奖的作品“梅林曲”大盘中的朵朵梅花并非一种神态,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片、或盛开怒放、或残英点点。正侧堰仰,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事实上在自然界,同一季节的梅花不可能既残又放有如此差异。但将它们兼收并蓄归于一炉在艺术上又是可行的,因为艺术需要美感,古彩更强调装饰性。又如传统古彩画面表现的内容一般比较单一,花卉禽兽各自为政,在“梅林曲”中,则是繁花朵朵,醉燕纷飞,在画面的右下方,还横卧着一块巨石,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个中的心理暗示能让人感悟到“梅娘高洁不孤傲,巨石无语伴来春”的深沉意境,有专家评论说:“古彩”能在构图理念上走到今天这一步,可称的上是复兴的开始。
2、在色彩的运用上要敢于向“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的传统挑战,让淡雅靓丽的妙方使古彩返老还童,传统古彩对颜色的应用不仅单纯而且浓重,这既是形成其装饰性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它失之古板沦为俗气的症结之一,要改变这种传统用色属性,可能在色彩的调和和淡雅上进行新的尝试,像两件获奖作品,画的都是梅花,前人对梅的色彩运用都是以红色为主,而且色彩都很深重,给人予沉闷感,在这两件作品中,梅花的色彩都改用了绿色,而且深浅明暗各有不同,绿色象征青春,体现出活泼,凸现出时代精神,生活中少见,艺术中衍生,使人眼睛一亮,拍手叫绝。另外,古彩的底色一般用的是黄地、黑地或红地,通体全色,这样弄,古是古矣,可在今天的人们眼里都“香”不起来一太沉太重了,创作这两件作品同样一改常规,画面空余部分让它巧妙留白,瓷器如玉白色,根本不施任何颜料,高雅清新的风韵油然而生。
3、在载体器型的选择上,应注意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相吻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主题得以升华。古人绘瓷,在这方面考虑得不多,有的虽有所注重,也是先一瓷在手,再考虑画个什么合适,现在陶艺家大多因信息资源广阔,思维灵感冲击频率高,创作程序恰恰恰相反,往往先有画面构思,再去考虑载体的选择,这就特别提醒我们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像获得北京奥运礼品瓷的作品,玉蕾瓶“春回大地”画面是梅花朵朵,生机盎然,瓷瓶的造刑也象个花蕾,非常饱满稳健,加上360度的丰满构图布局,象征着团团圆圆,作为奥运会礼品瓷,寓意体育盛会促进世界大团结恰如其分,也预示着中华健儿一定能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为国争光,因此,该作品之所以能评上金奖,与这一考虑恐怕不无关系。
4、在载体(瓷器)的色釉上,应作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使古彩的风格更好的突现,效果更为可观,笔者曾赴台湾讲学,访问多次,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两年之久,感觉到彼岸同仁,运用现代科技研发釉料使之色彩十分丰富亮丽,如冰裂纹,结晶釉等,笔者也曾与他们合作,在台北莺歌产的胎瓷上绘制的古彩作品,真是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使古彩陡生青春活力,艺术效果极佳,虽说是这一建议与古彩技法本身无关,但作为提高作品整体效果,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古彩”的创新和发展一个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继续深化研究和突破的命题,仅以自己的实践提出一些拙见,旨在为祖国优秀的陶瓷文化发扬光大,代代传承尽一点棉薄之力,仅此而已,并望以此与同行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