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宁勤征虽刚走出校门,但已近而立之年。初涉这个古老的陶瓷艺术领域,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他都感到单薄,只有从零开始,从头做起才会有所作为,为了早出成果,在景德镇陶瓷馆工作的每个日子里,他开始和时间赛跑。
面对着这座集千百年景德镇陶瓷艺术瑰宝于一室的宫殿,面对着古人、今人创造出的一件件美仑美奂陶瓷艺术精品,他的內心由衷钦佩、赞赏,每天都要流连于它们之间欣赏、学习、寻找。经过半年的工作、学习与思考,在日以继夜的总结和实践,他开始为自己在未来岁月里的陶瓷艺术人生设计和构织着一张继承、创新、发展、创造之网,立志不惜一切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园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这个收藏着景德镇历代艺术精华的地方,宁勤征开始了和这些古老文物和现代的文明对话。在宁勤征眼里,“这些陶瓷艺术品不是静止的,它们有血有肉,每一件藏品都在向他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倾吐着它们的情感,告诉他历代的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是如何用料,如何构思,如何把握窑火,如何发明、发现、创新。
宁勤征与藏品对话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自己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全面了解,更重要的目的是想在其中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宁勤征认为:“传统是启发,而不是约束;传统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他在与藏品对话的同时,既吸收她的营养,又努力地寻找着它的空白点和尚未开垦的荒原。
为了尽快进入陶瓷艺术这块领地,他开始抓紧点滴时间在陶瓷工艺和绘制技术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在实践中勤奋苦练,一方面又把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和发现的问题予以总结、分析。经过近两年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这样一个多次循环往复的探索过程,宁勤征开始在这个领域找到了突破口。因为他非常清醒的认识到,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从宋代发展到今天,每一次进步,都是科技领先再引领艺术同步发展,大道看似无门,却处处向你敞开,就看你愿不愿意下功夫,能不能顿悟。
陶瓷馆制作仿古瓷时,宁勤征发现在制作青花瓷时,由于工艺的缺陷成功率很低,通过煤窑烧制,很容易出现料刺和朦花。
宁勤征决心改变工艺缺陷,提高成功率,于是1987年宁勤征开始研究高温坯体釉上画青花。同事们发现宁勤征有些“不务正业”,每天在外东奔西跑,不知道他在忙活些什么。其时,宁勤征正在忙于改进工艺的实验。在业余时间,宁勤征骑着自行车满景德镇跑,讨釉、试照子。
当时的釉料很难买到,宁勤征就带着一个个罐头瓶子到各个瓷厂去讨,看见老师傅就上前装烟央求给点釉料,或者趁老师傅不注意,顺手往书包里装点泥料。烧照子也很困难,为了搭窑常常要等好几天,宁勤征还得为此和烧窑师傅装烟说好话。
虽然实验艰难,但宁勤征乐在其中,有时在路上看到有意思的瓷片,宁勤征也会捡起来放进书包带回去研究。
通过不断实验,宁勤征成功研究出了“高温坯体釉上画青花”工艺,这时的宁勤征只有30出头,利用这项工艺宁勤征不断推出新作品,在景德镇陶艺界崭露头角。
当时的宁勤征没有想到,他创新的这套工艺几乎是革命性的,将给景德镇的许多陶瓷行业带来改变。利用“高温坯体釉上画青花”工艺,“只要会画画就可以创作陶艺”,这项工艺现在称为“釉中彩”。
这项工艺传播后,许多生产白胎的企业纷纷转行请人画瓷器,宁勤征的许多同事也用这项技术创作作品。接着行业内各种普通颜色釉料的用量增加,生产釉料的企业因此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