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石先生原为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系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受聘为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员,系景德镇市政协常委,景德镇陶瓷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专家学者协会会员。2009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余少石穿着一件条纹衬衫,套一件黑色外套,金边眼镜在深色皮肤间发亮,微翘的嘴角在镜头前显得神采奕奕。这是他比较满意的一张照片,刊登在今年年初《收藏界》封面。朋友也觉得这样很儒雅、很绅士,很契合学者型艺术家的气场,也最符合他平常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照片背后的故事。
一
公元1 7 1 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在一封发往欧洲的信中,向他的朋友表达第一次踏上景德镇土地时的惊诧,“白天从火焰和烟气的形状,就能看出它的轮廓;而夜晚,这里被火光包围,仿佛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神秘而美丽。”
两百多年后,余少石就在这片土地呱呱坠地,但第一眼见到的并不是那样的繁荣,更多的是战乱与饥寒——日本无条件投降了,紧接着又是解放战争。幸好景德镇没有被战争过多殃及,只是生活同样窘迫。余少石的儿时,生活拮据到米缸里没有米,常常挨饿受冻。父亲余翰青是个执着的陶瓷工作者,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日子,都不会停止陶瓷创作。父亲对余少石严爱有加,4岁便要求孩子诵读唐诗宋词、下棋。
余少石记得,那时父亲在他的习字本上用朱砂批改,写的好字就打上红圈,写得最得意的字曾被父亲打过三个红圈圈。“父亲也许是爱子心切,也许只是为了鼓励我,但这件事在我的少年时代一直引以为豪。”他上小学后,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多次在少年儿童绘画创作中荣获一等奖、作文比赛一等奖。与其他的家传子弟不同的是,余翰青并不局限自己的技艺传授,而是鼓励余少石去学校学习。于是,余少石就这样怀揣着父亲教给他的“刻苦”与“执着”,踏上自己的人生征途。
余少石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那时的他对陶瓷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喜欢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目的是收集素材,弥补外出写生时间的不足。他觉得最大的遗憾是从没有节假日,因为爱好实在是太多了。但吊诡的是,兴趣广泛的他,所谓生活的消遣和享乐却一样也没有,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