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彬的确人如其名,总是彬彬有礼的模样,算是“红楼陶社”最文静的一个。
李纪彬出身好,所以学生时代都很顺利。在陶院读书,当了广播员,每天早上先放“东方红”,再用喇叭喊大家起床。 “你们可能不知道,你们都听过我的声音啊。”他对老友们说。
学生时代,他很用功,喜欢画水彩画,每天晚上到快熄灯才离开教室,现在还留着那时的手稿。
1 967年毕业,全班去了1 24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锻炼。说是锻炼,其实就是当农民,修水利、挑大粪,半夜还要集合,根本没时间画画。两年后又分到井冈山,当起了吊车司机, “在那里不要说专业了,半个姑娘都没有。”直到有一次,他看见山上的杜鹃花开了,入了神以致于忘记了队长的哨声。反应过来时,急急忙忙操作吊车,把队长推了个四脚朝天。
事发后,他被禁止开吊车,转到宣传组画漫画了。对他来说,这倒是因祸得福。那时候修大坝,几万人就成了他的模特。有一次他和两名工人合作的三张版画,竟然入选了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让他兴奋不已,他还清楚记得三幅版画的名字分别叫《新的动力》、《银线飞架》和《首战告捷》。
在创作版画时,又刮起了“文凭风”,组织意欲提拔,他只说: “我要画画。”便留了下来。
“文革”后,他调回家乡南昌,又开始尝试画漆画并获得不少国际大奖,部分作品还由文化部组织赴欧美展出并被国际友人收藏。90年代,他被调至江苏盐城教美术设计,一千就是1 1年。
盐城临海,海边有大片湿地,便成了芦苇的王国,也吸引了大批鹤的栖息。李纪彬的学校就在湿地附近,在这里他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那首赞颂徐秀娟保护丹顶鹤,也因寻鹤而死于华年的悼歌。加之盐城的湿地生活,对他触动很大,他决定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生动的鹤,唤醒更多人保护环境,爱护野生动物。
于是,课余时间他常常带学生去写生,深入湿地追识鹤群,反复观察,或以速写、或以摄影记之,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扎实的笔墨能力,以及敏锐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作出尽展仙鹤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
回到景德镇,李纪彬将仙鹤搬上了瓷器,常以芦苇、草滩为背景,以其风、晴、雾、雪之动静等变化渲染鹤画的情境气氛,以增强其感染力。一大片芦苇丛,一对丹顶鹤在金色的阳光背景下熠熠生辉。似风轻拂,鹤尾飘逸。不仅造型生动,笔墨精妙,且富于神韵,充满生气。
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细致的观察,使得李纪彬心有万鹤,下笔有神。
责任编辑,程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