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鬼打墙?鬼迷心窍
上“第一眼印象”的当
吃了“先入为主”的亏
案子破了,但王平的心情并没有好多少。除了那还没有被追回来的120多万元巨款外,更让他揪心的是他的名声——作为成都当地赫赫有名的古玩收藏家,这次的跟头栽得太大了。
刚开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满眼血丝的王平总是回避这样一个话题——当时怎么会看走眼。他只反复强调自己倒霉,被一群坏人骗了。用他的话说自己是“鬼打墙”了。
“当初他们拿来的那几片碎瓷片肯定是古物,不过碎成这个样子根本就不值什么钱了。他们拿这个给我看只是想让我相信他们手里有货,在这个问题上我太先入为主了。”王平说。
王平说,本来他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等待对方与自己联系,谁知他们还真把东西拿来了。一看到那些瓷器王平就蒙了,整个人陷在兴奋和喜悦中不能自拔。对方先是提供了古瓷片做样本,又自称“盗墓贼”,现在又拿出了东西,所有的一切都使王平相信自己这次是找到“宝藏”了。
刚开始那几次,王平还是很谨慎的。从瓷器的质地、花纹到破碎情况和古旧程度,王平每一项都查得很细。也许是前几次犯罪嫌疑人提供的全是出自现代巧匠手中“高仿”制品,也许是王平对自己的古玩鉴赏能力过于自信,他始终也没看出有什么毛病来。
王平说,古玩鉴赏是门很深的学问,有人穷其一生也只能略窥门径。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古玩鉴定的方式仍是以目鉴为主,也就是俗称的“眼学”。“眼学”是一门经验学,也就是凭以往的经验积累作为判断标准。简单地说就是一看到古玩,头脑中就会立即出现关于此类物件的种种资料和信息,然后将二者加以比对。这个过程非常快,有时几乎就是一闪念,看完也就知道眼前的物件是真是假,大概值多少钱了。古玩鉴定特别重视第一眼的印象,第一眼看准了对古玩的总体估价就不会出圈,最多不过就是贵买贱卖,总不会血本无归。
事后,王平的几位朋友都说王平的眼其实很“贼”,一般的假货根本骗不了他。王平曾下过苦功,很多古玩的历史文化背景他都如数家珍,对可能出现文物的地点、条件和环境更是了如指掌。但古玩鉴定并不是只凭知识和经验,没有必要的技术手段做支持,一些“高仿”的赝品的确能让行家栽跟头。
王平拿出了一张由河南一家权威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上面清楚地写着“送检物品中钾、钛、锰含量偏高,硅含量偏低,且含有锌、锆等新元素,与标称年份不符。”
犯罪嫌疑人早期间提供给王平的赝品都作过旧,再加上王平“先入为主”,所以很容易就过了目鉴这一关;但再高明的仿制品也无法改变年份,可以鉴定古玩化学元素成分的仪器早就不是高科技的玩意儿了,一张分析图谱,一纸鉴定报告足以剥下假古玩的画皮。
第一次没看出来有问题,以后警惕性就会越来越低。王平承认,事后他检查过所有的假古玩,发现越靠后送来的东西作假程度越低。有些东西干脆就是糊点泥巴了事,但当时他就硬是没看出来。犯罪嫌疑人就是利用了王平的这种“思维定式”,才一次又一次地诈骗成功。
幻想出来的古墓宝藏
忽悠出来的盗墓故事
“他们说得就跟真的一样,你是没听见,要是听了也会上当。”王平把导致他上当的第二个原因归咎于对方的巧舌如簧。
王平说,眉山附近确实有古墓,很早以前当地就曾发现过宋元时期的墓葬群,这些已被发现的古墓大多损毁严重,其中多数早在几百年前就被人洗劫一空了。但按道理来说,各地都有一些古墓能躲过历代盗墓贼的搜索,所以当犯罪嫌疑人告诉他发现明代古墓的时候他并不觉得意外。
更具有迷惑性的是,这些犯罪嫌疑人对古墓以及盗墓经历的描述惊人地详细。
“他们总是说他们挖出的那个墓如何如何,比如在什么位置、朝向哪里、挖了多深,里面有什么东西,说得有鼻子有眼的。”王平说他就是被这些看似翔实的细节搞昏了头。
有的墓是大墓套小墓,外面全是陪葬品,最里面的墓室才有尸骨;墓主的口中含有宝珠,不过整个头颅都被玉化了,怕遭报应才没切下来;墓中有机关,有时一个不留神,墓顶就会塌下来,前后砸伤了好几个人;挖墓的时候用的是洛阳铲(事实上当地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动手前还请了高人看过地势,结果挖下去直通棺椁,一点儿都没破坏外面的墓墙;
……
虽然全是骗人的鬼话,但在王平听来却是惊心动魄,真实无比。在对方不断地忽悠下,王平越来越相信在眉山确实有一处不为人知的明代墓葬群,而且恰好被眼前这帮人挖到了。如果他真到了犯罪嫌疑人描述的那块地方,他就会发现那里其实只是一片农田。
成都与眉山相隔不过200公里,但王平从始至终都没想过再去一次眉山。
为“将来”错过自救
因“贪心”越套越深
“其实有的货一送来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但当时我觉得前面的几件东西全是真的,为了能拿到更多的好东西,有时候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事发前,王平一直都想钓“盗墓贼”手中的大鱼。
前面几件货不仅瞒过了王平的眼睛更吊起了他的胃口,特别是号称价值8000万人民币的元青花瓷瓶到手后,他的期望值更高了。可能是觉得从王平那里赚钱容易,几名犯罪嫌疑人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一些瓷器根本就没经过作旧,直接糊上泥巴就送来了。对于这一点,王平不是没发觉,他觉得对方这样做体现的是一种“低层次的狡黠”。他们手头暂时没有货,又怕失去自己这个大客户,所以才拿一些假货来充数。
“一个瓶子我就能赚8000万,就算从他们那里收个把假东西也是值得的。”和那些犯罪嫌疑人相比,王平更怕失掉这个金矿。
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买家“心甘情愿”地买假货,卖家“心照不宣”地卖假货,双方本来是出于不同的目的,但最终却意外地达成了共识——将交易进行下去。
王平承认自己当时的确是太贪心了,当时他满脑子想得都是如何靠这批古玩一夜成为亿万富翁,毕竟,从16万元变成8000万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