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蒙镇某村
幻想出来的古墓宝藏
忽悠出来的盗墓故事
“他们说得就跟真的一样,你是没听见,要是听了也会上当。”王平把导致他上当的第二个原因归咎于对方的巧舌如簧。
王平说,眉山附近确实有古墓,很早以前当地就曾发现过宋元时期的墓葬群,这些已被发现的古墓大多损毁严重,其中多数早在几百年前就被人洗劫一空了。但按道理来说,各地都有一些古墓能躲过历代盗墓贼的搜索,所以当犯罪嫌疑人告诉他发现明代古墓的时候他并不觉得意外。
更具有迷惑性的是,这些犯罪嫌疑人对古墓以及盗墓经历的描述惊人地详细。
“他们总是说他们挖出的那个墓如何如何,比如在什么位置、朝向哪里、挖了多深,里面有什么东西,说得有鼻子有眼的。”王平说他就是被这些看似翔实的细节搞昏了头。
有的墓是大墓套小墓,外面全是陪葬品,最里面的墓室才有尸骨;墓主的口中含有宝珠,不过整个头颅都被玉化了,怕遭报应才没切下来;墓中有机关,有时一个不留神,墓顶就会塌下来,前后砸伤了好几个人;挖墓的时候用的是洛阳铲(事实上当地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动手前还请了高人看过地势,结果挖下去直通棺椁,一点儿都没破坏外面的墓墙;
……
虽然全是骗人的鬼话,但在王平听来却是惊心动魄,真实无比。在对方不断地忽悠下,王平越来越相信在眉山确实有一处不为人知的明代墓葬群,而且恰好被眼前这帮人挖到了。如果他真到了犯罪嫌疑人描述的那块地方,他就会发现那里其实只是一片农田。
成都与眉山相隔不过200公里,但王平从始至终都没想过再去一次眉山。
为“将来”错过自救
因“贪心”越套越深
“其实有的货一送来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但当时我觉得前面的几件东西全是真的,为了能拿到更多的好东西,有时候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事发前,王平一直都想钓“盗墓贼”手中的大鱼。
前面几件货不仅瞒过了王平的眼睛更吊起了他的胃口,特别是号称价值8000万人民币的元青花瓷瓶到手后,他的期望值更高了。可能是觉得从王平那里赚钱容易,几名犯罪嫌疑人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一些瓷器根本就没经过作旧,直接糊上泥巴就送来了。对于这一点,王平不是没发觉,他觉得对方这样做体现的是一种“低层次的狡黠”。他们手头暂时没有货,又怕失去自己这个大客户,所以才拿一些假货来充数。
“一个瓶子我就能赚8000万,就算从他们那里收个把假东西也是值得的。”和那些犯罪嫌疑人相比,王平更怕失掉这个金矿。
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买家“心甘情愿”地买假货,卖家“心照不宣”地卖假货,双方本来是出于不同的目的,但最终却意外地达成了共识——将交易进行下去。
王平承认自己当时的确是太贪心了,当时他满脑子想得都是如何靠这批古玩一夜成为亿万富翁,毕竟,从16万元变成8000万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坊间传说、盗墓小说勾起“财富幻想”“盗墓迷城”黑色幽默
案子破了,几名犯罪嫌疑人也一口咬定自己不是盗墓贼,但当地确实有古墓,他们口中的盗墓经历又神乎其神,他们是否在避重就轻隐瞒真相呢?为了解开谜团,记者连夜起程赶赴案件中提到的古墓所在地。
思蒙镇某村。
这个村地处眉山西部,全村一千多人,多数人以务农为生。在村口的小卖部里记者遇到了一位“疑似知情人”。
小卖部的老板姓刘,据他讲他是此次落网的犯罪嫌疑人刘某的本家叔叔。老刘说,当地确实有古墓,至于是什么朝代的他就不清楚了。
老刘说,村里有些年轻人平时没事时就爱四处瞎转悠,有时也会拿些破烂瓷片回来。不过那些碎瓷片都不值钱——不止一个人拿它当宝贝,专门上省城找人看过,结果全都灰头土脸地回来了。
不过当地有古墓的事实还是吸引了不少外地“爱好者”前来。老刘说,前几年,曾有很多外地人到村子里来,他们也不说干什么,整天往山上和田间地头跑,拿着一堆奇形怪状的工具挖这儿挖那儿的,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后来他才知道这些人是来盗墓的。听说他们挖到了一些东西,不过都不怎么值钱。
从村里的经济状况看,老刘的话倒是不假。村里大多数人家住的都是土坯房,只有几户盖起了小二楼,而且据说全是家里有人在外地做生意的。唯一的例外就是犯罪嫌疑人刘某的表弟宋某,他家正在盖房,其豪华程度全村无人能出其右。而宋某正是本案中负案在逃的6名犯罪嫌疑人之一。(据王平说,仅宋某一个人就从他那里骗走了60多万元。)
老刘说他知道本家侄子刘某犯了事儿,不过他只知道侄子平时爱吹牛,没想到竟会因为诈骗惹上官司,“说什么祖传盗墓手艺全是骗人的,从我这里往上三辈都是规规矩矩的人,村里人从来就没有干那种缺德营生的人。”老刘说。
但犯罪嫌疑人刘某忽悠王平的那些话又如何解释呢?老刘说,祖辈上传下来的一些故事可能让他们动了歪念头。
相传清朝初年曾有人在村子附近挖到过好东西,一些靠近村边的古墓封土堆被盗墓贼挖开,墓主的尸骨被抛在路边,墓中金银、玉石制品类的陪葬品被掠夺一空,瓷器则无人问津。村里年轻人找到的碎瓷片很可能就是当年盗墓贼留下的“剩饭”。
除了古老相传外,时下流行的盗墓小说也成了刘某等人忽悠受害人的素材。老刘说侄子刘某前些日子迷上看《鬼XX》、《盗墓XX》之类的小说了,平时还经常跟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谈论书里的内容。洛阳铲、古墓机关、玉化头颅……听老刘这么一说,记者才想起犯罪嫌疑人交代的内容中几乎有九成与小说中的描写相同。
为了进一步求证,记者返回成都后立即与两位当地古玩界的资深人士取得了联系。听了记者的讲述后,他们分别为“盗墓贼”指出了多处硬伤。
其一,眉山周边地区水土较薄,属典型的“土薄石多水位高”的地质类型,以钻探黄土获取土质为分析手段的洛阳铲在此地完全无用武之地;
其二,从明初到现在,当地的地形地貌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有当初勘址定位的原始资料,如今也未必能找到墓葬的准确所在,更别提精确到“直通棺椁”的程度了。
其三,明代墓葬多埋于地下6米左右,千百年来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泥石流不计其数,埋于地下的墓室极易出现挤压、错位,陪葬品保存完好的几率非常低,像几名犯罪嫌疑人那样,能动辄拿出数件品相一流的陪葬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事实就是这样,几本小说再加上几段无从考证的传说便成功炮制出了一个“天价古董”的神话。这是一个提倡“想象力经济”的时代,但这样的例子实在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客观地讲,骗子的作假手段并不高明,讲述“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也有无数的硬伤,但平素眼光如炬的受害人偏偏就上当了。当成百上千倍的利润摆在眼前,冷静也就成了一种奢侈。
忽然想起一位同行讲给我的一件真事。
荒郊野外,两名考古工作者模样的人在摆弄一台机器。随着一声“找到了”,地上升起一团白烟,挖开地面,一尊周身斑驳的玉马重见天日。
一位富婆“刚好”从此路过(当然不是刚好,骗子早就设好了局让她恰好在此时撞见这一幕),新鲜出炉的古玩让她怦然心动。
一番讨价还价,一番欲擒故纵,富婆以6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得到了这件“稀世奇珍”。
富婆很高兴,她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这样赚钱实在是太容易了,就像是大风刮来的一样。
是的,这钱确实是大风刮来的,只不过这样想的不是她一个人,那两个骗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词解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则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唐宋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器型以小件为主,纹饰除目前由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当时的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十余片瓷片,所用钴料多为浙江省出产。
元
真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粗壮沉着。元青花瓷器在陶瓷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因为元代一朝不过百年,所以存世量相当有限,更显珍贵。目前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青花瓷尤以人物画最为珍贵。2005年,一件名为“鬼谷下山”(上图)的元代青花图瓷罐曾在伦敦拍出1568.8万英镑的高价,从而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