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代以前,以“吹灰肉”等陋规收入为主,杜重远改革窑业后,按烧窑次计,约数如下:把庄 2.4银元,招点 2.2元,做重工夫 2元,打大锤 1.8元,收纱帽 1.8元,端匣钵 1.7元,红半股 1.6元,黑半股 1.5元,小伙手 1.5元,打杂 1.7元。当时, 2块银元可买稻谷一石。每人每天“九二”米 1.5升(约 2.25市斤),打熟米饭派头以后,改为“双机”米,数量上打八五折。这米由小伙手每天到窑户家或是与窑户挂勾销售的米店领取。每天菜金按豆干二块折算,每月油盐各 1斤,另有茶叶末若干。每次满窑时,按人头 4两猪肉,由满窑店里的帮工烧炒,用豆豉酱和大蒜爆,汤煮青菜,取烧窑“凑脚青”(意为全窑都是一级品)谐音。平常,有搭坯户给的“饼子肉”若干,还有吃不完的米卖掉买肉加餐,一个月,吃肉的次数还是不少的。
窑岭上的小庙,供奉窑神童宾先师,初一、十五和节日,都敬香鸣爆。烧槎窑业与灰可器业同一个行会曰“陶成窑”,会址在鸟黾弄(清末更名武举弄)中段,行业的重大活动都在那里举行。清末以前,这里很热闹,随着槎窑的锐减,这里逐渐冷落。现在,为红旗瓷厂的彩绘车间。
窑里还有一个规矩,女人不得进窑,如果进了窑,满窑那天,烧红一块窑砖头,在窑弄中的每个部位都淋洒老醋,驱散霉气。平时,也很少有女人进窑,烧窑时,由于温度高,窑工们都赤身裸体,用搭肩(一块长布)围着下身。
槎窑有 500多年的历史,是景德镇延用时间最长的窑型,其原因有二:一是成本低。槎柴遍地生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特别是当初窑群建在“四山八坞”时,价钱就更便宜;二是瓷器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劳动人民创造了以狼萁柴为主体的烧窑燃料,又以狼萁柴拌烧石灰石制成名为“釉灰”的配釉剂,用釉灰配制的釉,青如绿玉,使景瓷获得“青如玉”(白瓷发展后,才称“白如玉”)的美誉。用这种釉罩以青花,使纹样蓝中带黑,犹如翠羽。有寿者说,当年灰可器中的“搬过山”和鲜花大碗均是上品,行销全世界。还有那窑篷内壁的凝集物,本是废弃的窑渣,由于是经狼萁柴上百次煅烧而成,其中含有氧化钴的挥发物,是某些颜色釉的辅助材料,用它配制烧成的窑变花釉和三阳开泰等花瓶,又成为国之瑰宝 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