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简介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今年刚走过一甲子,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近60年来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是我国陶瓷产业设计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是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于1958年创办。现为教育部唯一——个艺术门类特设专业。本专业于1996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1997年被轻工业部评为“轻工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同年,“陶瓷造型”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被确立为省级特色示范专业。本专业现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申报获批的“陶瓷装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陶瓷产品设计教学团队”,2010年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 2012年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走进陶瓷艺术殿堂——陶瓷艺术系列课程》被教育部列为国家视频教学公开课,在本专业领域及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2008年陶瓷艺术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科研创作在陶瓷艺术设计领域内一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工作,其中科研成果转让24项,被采用18项,直接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出版专业学术著作21部,发表论文8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60余项。
生活方式研究者
编者按:从2000年以后,“生活陶艺”在国内兴起,这一舶来品似的概念,虽然至今没有给出精准的界定。但却如同空气一样,闯入了普罗大众的家中。景德镇自2008年起,聚集了一大批生活陶艺的制作者,他们青春飞扬,拥有创业创新意识。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都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 7月,这个专业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就陶设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一场学术氛围浓厚的讨论。
《悠然系列二》 陶瓷雕塑 张亚林作
生活是陶瓷设计之母
《说陶论艺》中有句话:“造型是陶器存在的基本形式,各种造型样式的产生都是基于生活的使用要求,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进行加工和创造。造型样式的产生不可能脱离当时生活的需要。”
《荷塘鱼趣》 瓷板 郑欲晓作
以生活为基准,讲求形式感的设计,将会是陶瓷设计的方向。
在今年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时,刘颖睿给了学生三个关键词——时尚、文化、生活,提醒他们的思考方向——产品设计一定要时尚,一定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一定要融入生活。
《山水间》 瓷瓶 刘颖睿作
受雇于服务生活的基准,设计意识逐渐出现了变化。比如,以往设计咖啡具的很多,但近几年来明显少了,因为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习惯,最多喝个速溶,一个马克杯就够了,与此同时,甜品餐具开始增加,因为小姑娘们都爱吃甜品。刘颖睿说:“这说明设计要贴合生活,没有实用性的东西,迟早会退出市场。”
事实上,学生从进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起,就不断被提醒“要结合生活进行创新”的思维。
《石榴&花蝶相生》 瓷板 邱元红作
邱元红鼓励学生,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灵感,这样避免器皿好看却不实用的尴尬,比如善于烹饪的学生可以开发餐具,喜欢吃甜点的可以做甜品餐具,舞文弄墨的可以做文具,因为“曾经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器皿”。
《鹤舞莲塘》 瓷板 汪浩作
同样,解晓明也在模具设计和日用瓷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渐进式创新,比如从一把壶的壶嘴、壶足、壶身甚至壶把手上,找到突破点,加入自己的元素,设计出具有差异化的作品,“这种差异可以是材料、釉料、造型、创意等等各个方面,从一个比较小的点开始创新,创新思维一旦学会,自己便会主动去学。”
《莲语·清廉》 解晓明作
陶瓷装饰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
2000年之后,“生活化”理念带来了陶瓷装饰的风格转变,由奢华步入简朴、随意。在何科丁的印象里,上世纪80年代,“生活化”随着“生活陶艺”的概念由日本传入中国,当时国内鲜少相关的产品。直到本世纪初,才渐次出现此类产品。
《净荷》 瓷板 龙德明作
此类产品的出现,带来了和传统陶瓷装饰不太一样的风格。传统的陶瓷装饰一般布置得非常细非常满,但在生活方式已经变化的情况下,大众却开始偏向这种亲近自然的风格和不那么规整的线条。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要脱离传统。
《花之青韵》 瓷瓶 吴礼新作
“传统一定是好的,说它不好是假话,一定要尊重传统”。吴礼新说。
《鱼乐图》 瓷瓶 余勇作
陶瓷之所以变成中国文化的一个logo,离不开它的造型、材料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陶瓷装饰有釉上绘画、釉下雕刻,利用各种颜色釉装饰和多种技法结合的综合装饰,其中细分的门类更是精彩繁复——青花、玲珑、粉彩、古彩、青花斗彩、釉里红等等。每一样细小的门类都值得也必须去深究。
《留恋》 张丽伟作
陶瓷装饰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另一块内容。除了课堂授之学生们传统技法,他们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走进陶瓷作坊里向民间艺人学习,“不要强调传统派和学院派的泾渭分明,共生才是最好的状态。”
《枝连花韵》 瓷瓶 何科丁作
“但是”,吴礼新将后半句话说出,“我们要学会用现代的语言,用中国的元素去诠释传统。”
《清秋》 瓷瓶 邹晓松作
传统艺术是技法,它有着完美的倾向,每一条勾线,每一笔墨染皆独具匠心。然而,这种完美却犹如T台上的模特,光彩照人却似乎离普罗大众的生活远了点,少了点人情味。
《柱》 蒋汐作
正所谓“随心所至”,技术是手段,在学习了技术之后,要学会举重若轻,大胆突破限制,因为情感和精神的表达才是艺术之本。
《执扇图》 瓷板 喻宏作
每个专业课开课之前,学生们都会被要求做课前市场调查,以便对当下设计需求有敏锐的把握。此外,他们还被教导“没有必要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陶瓷中,留一点时间给看相关门类的东西”,喻宏说:“比如,会让他们去看米兰时装周,艺术是相通的,其他营养的灌入,也许更能带来灵感。”
学院的责任
《霜华晚拂绛云冠》 瓷瓶 邹晓雯作
徐冰曾经写过一段话:“艺术家的本分就是你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有能力,把别人没说过的话,用一种别人没使用过的语言说出来。我们现有的说话方式和现有的语言已经不够用了,艺术就是说过去没有说过的话,这是最基本的,也是艺术学院的责任。学院的责任就是要提供和找到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尝试从我们现实生活中获取新的艺术语言。”
《无尽的思绪》 瓷板 张凌云作
在今年陶设的毕业展上,获得金奖的是一套“文具”,它为书房而生,这是很传统的一个器物,但却设计得非常有中国文化底蕴,非常有文气。“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市场,更多的还是没有与现在生活很好的融合”。刘颖睿说。
在一个曾经被传统氛围包裹的景德镇,于最近七八年间,窜出了一些新的枝桠,学生团体的扩大,给这个一千多年的艺术江湖,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位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周边的创意集市,已经成为了一个签到式景点。
《遥远的记忆》 瓷瓶 吕金泉作
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手工艺自然是块金字招牌,但因学院派成长所带来的良性刺激也无可厚非。地处一隅仅5270平方公里的景德镇,创业氛围却浓的化不开。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届陶美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中,有近10%的毕业生会留在景德镇创业,其中绝大多数人从事生活陶艺相关的产品设计,这些作品大多强调“亲近感”的气质,为生活添彩,而非打破生活格局。从某种程度而言,景德镇陶瓷艺术可以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写照,所以说他们的艺术素养会决定或影响中国陶瓷艺术的未来趋向。
《云中漫步》 陶瓷雕塑 何炳钦作
何炳钦也说过:“说到底艺术也就是为了创新,它的特点,它的重要的方面是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识。艺术如果没有创造,没有这种意识,它就很难去感染人,很难去打动人。”
《易初莲花》 瓷板 张文兵作
为了让创新的思维一直弥漫在学生的意识中,在传授教学内容时,老师会将后面的内容穿插,以此让知识点串成系统,并会追问更多设计是否完善的问题。比如,在学生设计儿童餐具时,老师会一再追问“陶瓷是易碎品,如何设计才更合理,避免儿童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受伤”的问题,“要让他们充分考虑空间和使用者的具体情况。”陈立说。这或许正如那句话,“学院派的责任不是追随,而是引领创新”。
《刘海戏蟾》 瓷板 陈立作
课堂之外,老师们也会自己制作一些陶瓷作品,也会迷恋“金木水火土”五行共生的陶瓷,但是“我们的责任首先是教书育人,其次才是位艺术家。”詹伟说。
《翠山脚下好人家》 瓷板 詹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