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教研室简介
雕塑教学团队主要承担雕塑专业泥塑基础、传统雕塑、装饰雕塑、动物雕塑、传统陶瓷雕塑技法、人体艺术表现、壁雕创作、实用雕塑、写意雕塑、景观雕塑、抽象雕塑、金属材料、木质材料、石质材料、玻璃材料等共3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
本团队共有成员16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2人,所有教师均为硕士或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人,团队成员中有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这是一支富有朝气的队伍,它不仅有着良好的梯队结构,而且频频亮相在艺术创作竞赛的舞台上,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为团队今后持续、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日本文兴艺术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具有良好的学院结构。
团队发挥群体优势,近四年已完成6项作品外观造型专利申请、发表论文71篇。该团队具有强劲的科研创作能力,近几年完成的重大设计、创作并制作项目有: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佑陶灵祠”窑神组雕工程;景德镇青铜雕塑“瓷工颂”组雕;景德镇青铜雕塑“茶农赞”组雕;景德镇昌南大道大型陶瓷壁画“窑火千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新校区铜雕“希望之星”等。通过众多的创作使教师的创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明显带动了本专业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雕塑活动,先后在学院举办“木雕艺术展”、“石雕艺术展”、“装饰雕塑展”、“传统雕塑展”。2004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入编《雕塑》杂志全国美术院校雕塑专业应届毕业生作品专刊,2003年本专业代表学校组织学生方阵参加“未来雕塑之星·水之恋主题方案展”,并有两位学生获奖。在2012年全国毕业生雕塑优秀作品展中,有一位学生获得铜奖,有一位学生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在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中,有一位学生荣获陈丽华艺术奖。在2013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双年展中,有一位学生荣获创作新锐奖。在2013年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造型艺术展中,有一位学生荣获金奖。
雕塑——视觉与触觉的沉思
编者按:丹麦雕塑家宙弗尔德森有一句名言:粘土表示生命,石膏表示死亡,大理石表示起死回生。这是一句非常生动的话。雕塑家从事于形状及体块的制作,但雕塑作品却不是简单的形状与体块的同构。在自然界,自从有了人类,万事万物便无不带上了人的烙印。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教研室黄胜、罗瑾、邓和清、刘海峰、张嗣苹、冯都通六位老师座谈“指尖”艺术——雕塑,探讨学院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为人师者的“思考论”、雕塑教学的新举措、新思路。此文为记。
一
雕塑,具有表现大精神大生命感的功能,是一种纪念性和永久性的艺术载体。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教研室自1958年建校诞生至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他们也为雕塑系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传统给养。
毕业作品它是一个结果,或者叫做回应,它是四年来关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质量的一个回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所艺术院校的教育实力和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雕塑专业学生的未来创作和设计导向。
《禅化融金》 曹春生作
在日前的雕塑专业毕业展上,有很多个性、创意鲜明的作品,这些前卫的作品在观念上吸收了装置艺术、材料多样性的东西。但也不乏类似饺子、元宝、糖果等超写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当我们接近这作品时,跳进视线里的是一颗颗真实的糖果、各式的元宝以及一盘盘的饺子,这是真的?是假的?又太真了,作品的趣味性、戏虐性,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雕塑系副主任罗瑾说,“就作品的制作来说,难度并不大,但出人意料的构思、材料质感的发挥却是别具一格的。”这些作品再现了陶瓷雕塑创作的构思同样必须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来自于材料的思考。只有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渗和在泥、釉、火的搅拌之中,才能够真正享受得到成功的喜悦。艺术的真实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而生活就像是一个模子,是生活中的人和社会形成了它,最后,借助艺术的手法把模子印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时间及其相互关系,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山水风光、天候物象等自然现象,这些艺术真实的原料往往无法完全“凹凸”鲜明,所以必须将一些酷似生活真实,但又是生活真实所不曾有的点缀物加之其中。因而艺术的真实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加驻的大楼,看起来比生活真实更加有震撼力,更具典型性——“从一粒沙可以看大千世界,从一滴水可以放映全部阳光的灿烂色彩,超写实主义的雕塑作品也正是想体现这点。”
《达摩》 雕塑 邓和清作
雕塑系杨冰老师也表示,“超写实的创作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不该简单的将其归为复制。有相当一部分的艺术作品通过复制造型的方式也很好的获得了美感和艺术性,有些学生的陶瓷雕塑也并非完全复制已有的形体,会在表面彩绘上创作图案。而且越是以写实创作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能更纯粹的展现工艺性和思想性。作为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作,根据其创作思路和意图来建议最佳创作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怀疑超写实的这种艺术形式。”
《道法自然》 雕塑 刘海峰作
写实雕塑发展到今天,什么样的雕塑算是好的写实雕塑已经无法以一言概之。在雕塑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人们对写实的理解也不一样。比如罗丹所处的时期,罗丹拿他的《青铜时代》去参展,评审委员会认为他的雕塑系真人翻模而不被接纳,这说明当时人们认为雕塑只有通过雕塑家亲手塑造达到逼真写实才是好的雕塑。但当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雕塑家乔治·西格尔却直接从人体上翻模完成雕塑的制作,从而带动了美国超写实雕塑的发展。这样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从实物翻模制作雕塑也早已被人们接纳。
《地平线》 雕塑 刘大志作
陶瓷材料雕塑在材料上的局限性,相对其他材料是滞后的,近些年在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在涉足陶瓷的同时把现代雕塑观念植入陶瓷创作中,进而在陶瓷教学上也得以体现。作为雕塑系的学生大多会有些塑造的功底,同时也具备一些理论基础,再结合一些观念表达,这样创作容易出来。雕塑教研室冯都通老师在创作课中会尽量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特点,但凡有一点塑造能力都会让他们把自己的能力尽情展现。但有些学生的确不具备应有的造型基础,这时就不得不考虑以其他的方式,包括直接翻模,但翻模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表达思考与观念,翻模仅仅让它以技术的形式出现。这样观众最终看到的是作品的观念与思想,而把用的到底是塑造技巧还是直接翻模技术忽略掉。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纷繁多样,作为雕塑作品是不是直接翻模已不构成挑衅的命题,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利用直接翻模技术的思考与作品创作的背景观念。
《冬去春来》 孟福伟作
二
雕塑教研室教学团队是在美术学省重点学科、省重点课程《泥塑基础》及示范性硕士点基础之上,经过多年建设,成为在雕塑领域一流的示范性的教学团队。以国际合作与交流、理论研究、科研创作和雕塑基础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艺术创作能力强的教授和副教授为主,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教学与学术团队。团队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创作能力为目标”的先进教学理念。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学习研究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飞天》 覃福勇作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中西方艺术相融合是雕塑系最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以黄胜为首的雕塑系教师们历来坚守的方向,不会因迎合外界审美而放弃前辈的传统,将雕塑语言教学系统化。以解决造型能力为基础教育的主旨,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学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的创造性。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当代艺术话题,同时也强调严格的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独特的创造性的同时,能用相应的技术来呈现。
《老子》 雕塑 黄胜作
景德镇是唯一一座窑火千年不息的城市,千百年来的制瓷技艺传承至今。这里还是世界各地陶艺家的“朝圣”之地,雕塑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广泛开展国际间的教学与学术交流,定期在学院开办“国际陶艺夏季进修学院”、与韩国互派大学生交流学习,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互派教师讲学,使本专业教学与创作走向了世界,拓宽了该专业的办学视野。
《乐在其中》 邬德慧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上已不仅仅满足于灌输技术观念,而是把艺术与技术观念同时教授给学生,并且艺术的观念更高于技术层面,技术的服务对象是艺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了解国内外当代艺术史,把传统与现代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质。让学生在创作中思路开阔、视野拓展,因此,近几年的雕塑专业毕业展上涌现了许多极具个性、创意鲜明、表现人文精神的大观念、大组合的作品。
《梦想家》 邵长宗作
以陶瓷雕塑设计教学为主体发展方向,雕塑系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与学院的创建、发展同步。在教学发展的各阶段,立足陶瓷雕塑教学,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这种特色优势极为突出,具有从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一整套科学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利用景德镇基地教学,陶艺创作从原料制备到烧成作品学生都有了充分的基地保证,而且学院不仅在校内设立了供学生动手操作的各类实验室,还在景德镇雕塑瓷厂、三宝陶艺研修院建立了陶艺雕塑实习基地,充分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本专业学生的艺术创作频频参加全国各种雕塑陶艺活动,有的获奖,有的设计作品被雕塑企业厂家选用,投入批量生产,效益显著。
《呢喃》 雕塑 罗瑾作
三
近10年来,这种教学上的优势结构,或多或少由本专业的毕业生渗透到他们教学工作中。如在中央美院、上海大学美院、清华大学美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四川美院、鲁迅美院、广州大学以及美国、意大利等大学担任教授的吕品昌、秦璞、杨剑平、许正龙、刘建华、何镇海、唐英、蒋铁骊、李见深、吴少湘、罗小平、吴永平、李学斌、戴舒峰等,他们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也非常活跃,置身于现代雕塑、陶艺创造的前沿,其整体影响之大,被1999年中国雕塑论坛与会的资深评论家、艺术家们誉为“陶院现象”。
《圣像》 瓷板 张景辉作
这些艺术家无一不是在陶院打实基础,然后才在外围发展树立自己在雕塑方面的学术影响和艺术创作的成果。今天陶院雕塑系的教学注重雕塑形式的拓展,重基础、重材料语言、重学生自身语言的塑造。为避免学术与艺术创作的思考上的保守,教师会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大型雕塑会展,从学术与艺术上吸纳最新的雕塑艺术理念。 2009年雕塑系开始介入、融合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毕业展,在此过程中探索教学方式和毕业展的模式。教师勇于探索,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思想,不用自己的思考局限学生的创作,激发了现在毕业创作的效果。
《饰》 雕塑 张嗣苹与赵春雷合作
陶院数十年来一直不断地教学探索,与时俱进地制定新的培养方案,近年来,雕塑系更大程度地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接轨,培养学生独立创建陶瓷工作室的模式。未来还将尝试更加细化教学方向,将陶瓷雕塑这个大方向细分成陶瓷雕塑、具象雕塑、综合材料三个方向。这是雕塑系教师不断教学实践分析总结的成果,验证了学术思考的重要性。“一个学校如果不思考学术就与民间艺人没有区别,我们都是艺术教学的研究者,这个专业如何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吸纳?这都是为人师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雕塑系教授黄胜表示。
《田园牧歌》之一 雕塑 冯都通作
艺术当追时代。这就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时代性。这一要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逐步向前,这种艺术特点在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的前提下找到创新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借鉴依附,陶瓷艺术如何在新的时代具有民族的自信和新的时代感是亟需教授给学生的。
信息化时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还让他们免于奔波各地看展,那些以前在北京、上海才能看到的更前卫的艺术作品现在只需上网就能看到。新的艺术观念使学生在材料、工艺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为实现某个艺术观念会综合运用各种材料,表达形式上有个全新的方法,这是近几年雕塑系毕业展获得外界好评的原因。
《向日葵》 瓷板 杨冰作
教师的学术高度决定学生未来发展舞台的高度,如果教师对当下时代发生的时尚主流文化不了解,就无法引导学生创作出更贴近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作品。
雕塑系教师师承不是民间工艺,而是上世纪早期西方留学后把西方艺术体系里的超写实、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引进过来,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上,与景德镇本土陶瓷语言、环境、材料相结合,糅合之后再反哺给学生,形成陶院的教学思想,这样的学术理论是学院教学最根本的东西。
《小野花》郑冬梅 作
希望学生在不同领域上多元发展,涉及雕塑的方方面面都让学生去接触,让学生毕业后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考研深造、成立工作室、独立艺术家,甚至有不少大型汽车模型公司的造型人才毕业生都能胜任。
精美的雕塑作品往往被认为是只可远观不可近触的视觉艺术,然而雕塑系邓和清老师却说“雕塑是触觉的艺术”。他鼓励大家在参观雕塑作品时用手触摸,感受作品的丰富形态和寓意。这是雕塑艺术家用超乎常人的执着和坚守,用雕塑艺术诠释着触摸带来的关于生命的细腻诗意,为观者展现当代雕塑艺术家如何让艺术品脱离纯粹的展示与欣赏,将艺术家对社会的思考真正融入人性的触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