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天青釉葵花洗,经过34次叫价后,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这件葵花洗直径13.5厘米,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3枚。通体罩釉,淡绿如天青,冰裂开片隐若,间以细纹色略沉,葵瓣边沿薄釉处投淡淡暗紫,偶露色深胎土。葵花洗同时配有日式双重梧桐木盒。苏富比公布的拍品源流显示,这件北宋汝瓷天青釉葵花洗在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是英国知名中国古陶瓷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藏品,1976年以前为东京茧山龙泉堂所藏,随后转入日本私人藏家之手。
汝瓷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历代古董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罕之器。本次上拍的葵花洗在20多年后现身市场,给收藏界带来极大震撼。
千年的薪火,万古的绝唱,谁将一团泥巴造化钟灵?那一抹天青,挥洒自如,经火的洗礼,美轮美奂!那绝世的永恒,似惊鸿一瞥,如歌般委婉,倾国倾城。
昔日锦绣,都已化作尘烟,但,宋文明那些斑斓印记,是隐匿在青瓷釉里的故事,是镌刻于温润柔婉上的传说,是盛世华章与战争离乱的悲喜,是壮怀豪情和小桥流水一叹三叠,而瓷器,正是那一时代不朽记忆。
奇瓷神韵
汝州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宋人更承河滨遗范而烧出闻名天下的汝瓷,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特别是宋代的320年间,名窑林立,斗艳争妍。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在五大名窑瓷器中,汝瓷又最为出类拔萃,南宋叶置《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中国文化辞典》中“汝窑”条目注:“汝窑,宋代著名瓷窑,烧制青瓷器,胎质灰白,釉色以天青及青绿发蓝为主……汝窑开青瓷工艺新阶段,改变此前‘南青北白’的说法。”
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汝瓷则是宋代陶瓷的代表,达到了传统陶瓷美学的极致。观其釉色,如雨后青天,温润古朴、典雅大方;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然而北宋汝瓷如昙花一现,仅烧制了20年,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中。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说“近尤难得”。
带有中国文人的情操修养和心灵追求的汝瓷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它无生命,但具有高远的人格象征;它有“雍容之量”,但无“华贵之俗”;它有“诗风之纯”、“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秉”、“宋词之意”,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心灵故乡。
不仅在中国,汝瓷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20世纪60年代初,中华国宝在美国巡回展览时,有一位叫戴维德的英国爵士两次跨洋赴美,目的是想亲手抚摸一下北宋的一件汝瓷。他说:“我是一个鉴赏中国汝瓷的专家,若生前没有亲手抚摸一下中国汝瓷,死都不会瞑目!”
在中国文物收藏史上,玻西瓦尔·大维德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他收藏的1400多件中国瓷器,绝大多数为历代官窑中的精品和带重要款识的资料性标准器。
在大维德的收藏中,宋代官窑瓷器是他最值得骄傲的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汝瓷,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仅次于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的汝瓷收藏,包括了乾隆御题汝瓷碗、刻花鱼纹洗、葵口盏托、三足式炉、水仙盆、浅碟、瓶等各种器型,其中的刻花鱼纹洗非常罕见,汝瓷一般均为素器,不带纹饰,这种带图案的汝瓷洗全世界仅存2件,另一件在台北故宫。而汝瓷奁式炉全世界也仅存2件,另一件在北京故宫,大维德收藏的那件要比北京故宫的那件尺寸大很多。此外,葵口盏托,全世界也仅存2件,另一件在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汝瓷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汝瓷因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贵。历史上各类文献记载中,都对它推崇备至。
汝瓷是古人遗留人世最美丽的瑰宝,它是自然的灵动,它是复古的美学,是后世仰慕追寻的典范。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技术的精进和气质的娴雅,成就了汝瓷,开创了制瓷业前所未有的繁盛。然而,战火的尘烟,工艺的失传,皇家的垄断,使它们成了近乎绝世的珍品。
汝瓷从宋代到现在,存世极为稀少,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瓷呢?汝瓷的统计不是非常精确,因为有个别汝瓷在私人手里,未必能统计到。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说法是存世67件半,这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汝州汝瓷博物馆的汝瓷天青釉洗和一对汝瓷荷叶口瓶不在统计之列,如果加上了,也不过区区的69件半。
汝瓷这种罕见的东西,历来就是最贵的珍宝。乾隆当年收了150件汝瓷盘子,还为此题诗。可以说,历代皇家对于汝瓷都很推崇,儒家的思想上行下效,已经深入到国民的骨子里去了。所谓“炉火纯青”指的就是汝瓷达到的境界。不但陈列于博物馆的那些汝瓷不朽之作,真是有着道不出的精美,即便是那些汝窑的残片,也有着说不尽的奥妙。因为它们既凝结着宋代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凝结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花开花谢,云卷云舒,过往兴衰,飘逝如烟。唯有那些稀世珍宝,穿云破雾,在喧嚣尘世中,展示不变的宁静隽永,令人仿佛嗅到北宋汴梁落英缤纷的清雅芬芳,依稀听到疏影横斜里的诗情绝唱,那一刻恍若永恒。
名窑出汝州
汝瓷因产在汝州而得名。
汝州北依巍巍嵩山,南依莽莽伏牛山,悠悠的汝水从中间横贯而过,造就了一方物产丰茂的沃土。在汝州,人类踪迹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文化积淀深厚。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能在此觅到踪影。
自周而到唐、汉,汝州一直是拱卫古都洛阳的门户,帝王将相、商贾贤达、才子名流脚踪如织。中原腹地,自古兵家必争。其山河沧桑、世事更迭,正可谓一把田土、一块碎石都带有数千年文化的印迹。
物产丰富的汝州,文化积淀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汝州制陶业已经成熟,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煤山、大张、中山寨等都有陶器生产。娴熟的制陶技术为唐宋陶瓷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汝州具备生产汝瓷的条件,汝州所辖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和黏土,是做坯品的原料。汝州还有百里煤海之称,储量丰富的煤和满山的树林、灌木丛,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说起汝瓷,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虽然皇帝当得不怎么样,但他的诗书画却堪为一绝。可以这样说,宋徽宗是皇帝中间最有成就的艺术家,这和后来的著名木匠皇帝明熹宗颇为相似。宋徽宗自创了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他还对中国茶事做了最大贡献,撰写的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曾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也正是这位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让汝瓷平步青云,看尽世事沧桑,看尽荣辱得失之后,仍在诉说着曾经最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宋徽宗是个艺术家,善于“以色观物”、“以色审物”、“以色统物”,所以便有了“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之说。汝州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瓷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瓷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瓷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这些釉面温润色泽典雅的瓷器,那淡淡的天青色,是一种清淡含蓄、最适合道家的审美情趣。
传世的汝瓷器物都很有特点,它追求的色彩就是纯净,没有其他混杂的花花的颜色,而且传世的汝瓷带有商彝周鼎礼器的意味,大器、内敛,体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另一种审美。
宋徽宗在位25年,“靖康之变”后,汝瓷灰飞烟灭。后人对汝瓷断代曾有两种说法,其一金兵入侵后,汝州沦陷,工匠被杀,窑址毁于一旦,这种说法无据可查。从史料中考证,金兵入侵后在汝州没有屠城的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汝州城破之前,工匠怕汝瓷留与金兵,自行毁灭。两种说法归结到一处,就是汝瓷烧制技艺从此失传。汝瓷技艺失传与皇帝的喜好有关,金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攻城略地,喜好大刀阔斧、粗狂浑厚稳重的器物,尤其是金银器,至于汝瓷,恐怕就不像宋徽宗那么喜爱了,这一点,从传世辽金瓷器就可看出端倪。
另外宋徽宗玩物丧志,他喜好的东西未必金人就喜好。据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时,才仰天长叹几声。这几声长叹和汝瓷毁灭让人长叹几近相似,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代名瓷,随着一个王朝的没落渐行渐远,远离人们的视线,所以就有了南宋文献“近尤难得”的记载。
汝瓷为什么珍贵呢?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瓷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
青年学者朱晓辉说,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敬畏之情,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朱晓辉说,汝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是自然界的玉石效果。玉在中华古文化中,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中国制瓷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青年学者李晓涓对汝瓷的理解是这样的,她说,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汝瓷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第二点是“鱼鳞状开片”。汝瓷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第三点就是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瓷,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呈灰白或灰褐色,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选入汝瓷邮票的弦纹三足樽,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的大件器。
弦纹三足樽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7.8厘米,器形仿汉代铜樽烧制而成。樽直口、圆筒腹、平底,由3个变形兽足支撑。樽外壁上中下凸起7道弦纹,中部3道,近口及底部各有2道。工艺上采用支烧,底有5个小支钉痕。器物制作庄重古朴,气韵高雅,上中下3层7道弦纹,更增加了三足樽庄重肃穆之感。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较轻。里外满釉,呈天青色微泛蓝,并有细小浅白的开片,俗称冰裂片。色质柔和莹润,造型完美和谐,代表了汝窑青瓷的最高水平。据专家介绍,该樽曾赴美国展出,在现代灯光照射下,显得高雅至极,尊贵至极。
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汝瓷的颜色是天青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汝瓷的恢复
目前,传世的汝瓷全世界仅存不到百件,成为稀世珍宝,历代帝王视之为吉祥之物,汝瓷也成为官宦人家的富贵象征。历朝历代的昌平盛世时,都有人仿烧汝瓷,乾隆皇帝还专门让景德镇仿烧汝瓷。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工艺失传,无一成功。所以,清代的汝州诗人孙灏便发出了“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的哀叹。
1947年临汝解放后,汝瓷又恢复青春。1952年,私人经营的严和店瓷厂经过改造成为集体经营,后又转为地方国营县办汝瓷厂(即汝州市汝瓷一厂),产品以粗瓷碗、盆为主,也兼烧瓷缸、耐火砖等。1953年6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1956年临汝县汝瓷厂老工人郭遂接受了试验豆绿釉的任务,在原汝瓷厂领导班子的支持下,于1957年釉料研制取得突破进入试烧阶段,经过数百次的试烧和分析研究,通过多方学习,终于试制成功了汝瓷“豆绿釉”。1958年,在马永杰、杨桂荣、孟祥泰、裴庭普的共同努力下,研制出汝瓷大型透花盆、洗字盘等产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郭遂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的亲切接见。1963年汝瓷开展大规模试验生产,同年第一批汝瓷豆绿釉产品参加了全国古陶瓷博览会。1971年由洛阳地区组织,临汝县汝瓷厂党支部书记张全和技术员马永杰携带汝瓷产品首次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所带的200多件产品被外商一抢而空,汝瓷声誉由此扬名海外。同年秋季,汝瓷厂郭留江、阎金定二人再次参加广交会。1972年,汝瓷厂郭连成参加春季广州交易会,所带汝瓷产品吸引了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客商的关注。1973年,广交会上参展的4箱160件豆绿釉产品,被外商包揽,当年开始批量生产出口。1973年,国家轻工部投资,在汝州城区西环路赵庄村建成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即汝州市美术汝瓷厂)。1975年职工扩充到300多名,增添了设备,主要生产汝瓷碗、壶、酒瓶、仿古工艺品等。
1977年9月,河南省二轻厅组织以汝瓷为主的三瓷(汝瓷、钧瓷、唐三彩)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位于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展销。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总参、总政及部分军兵种负责人等前往参观,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韩素音女士也前往参观。路易·艾黎当场作诗颂扬陶工。此次展销历时3个月,北京各界人士参观者约50余万人次。1983年时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职工近千人,汝瓷生产初具规模。
1980年河南省科委下达试验天蓝釉项目,1983年洛阳地区科委重新下达试验任务,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课题由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副厂长郭连成负责,试验组组长郭遂具体抓。经郭遂、孟玉松、张全、王中玉、王天中、宋海、张大庆、范立的共同努力,调整配方40多号、历经数百次试验,在请教了郑州轻院、华南工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专家学者后,弄懂了天蓝釉的呈色机理,终于攻克了工艺难关,在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试制成功。在8月召开的鉴定会上,汝瓷之精美博得了全国24位著名陶瓷专家的一致称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8家全国性报纸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1983年、1984年汝瓷豆绿釉和天蓝釉分别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
1986年,汝瓷十七号豆绿釉经过孟玉松、马永杰、樊治安、郭连成等人的联合攻关研制成功,并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马永杰被评为优秀艺术工作者,并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亲切接见。同年,由李聚万、马永杰、户朝阳起草制定了汝瓷第一个标准,由河南省标准局核准为“河南省汝瓷地方标准”。1988年4月,历经4年、360个配方和上千次的试烧,举世瞩目的一代瑰宝“汝官瓷天青釉”在朱文立、孟玉松、王文奇、张大庆、李聚万和轻工部高级工程师李国桢、原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故宫研究员耿宝昌、李辉炳等顾问的帮助下烧制成功,经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北京钢铁学院理化测试,各项指标符合技术标准。同年8月28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主持鉴定,一致认为试验成功。1989年10月,上海国际研讨会与会国际专家给予汝瓷研究成果高度赞扬,日本、美国派代表团来汝州参观。此后,汝窑月白釉也相继研制成功。
1985年以来,日本、美国等国外朋友不断到汝州参观,购买收藏汝窑产品,并给予汝瓷以极高的评价。清末代皇帝胞弟、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历史研究所的爱新觉罗·溥杰先生,为赞扬汝瓷留下了珍贵的诗篇。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叶喆民,故宫博物院耿宝昌研究员,轻工部高级工程师李国桢先生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都为讴歌汝瓷题下了赞誉之词,盛赞“青瓷之花,汝窑为魁”。
中国著名作家李准为汝瓷题写了:“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
今天,汝州烧制汝瓷的厂家已达上百家,青年学者王振宇对汝瓷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体会,他说:“要解放思想,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应该发掘和继承古代汝瓷作品中能引起人在心灵上有所触动的、思想上有所感悟的、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一些深层次的内涵元素,根据古代汝瓷作品,形之俊逸、色之清雅、从容淡定之魂魄,让人有春风拂面之感的共同特点来指导创作,结合当前先进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组织生产和创新发展,这是我们这个产业目前应该要做的,也是一定要做的,而这也恰恰是我们这个产业目前做的还不好的一面。”
汝瓷的工艺失传后,汝州人凭着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精神,经过顽强拼搏和探索,终于把断了线的汝瓷工艺找了回来,烧制出堪与祖先的作品相媲美的瓷器,使汝瓷的光辉重现人间。
静静沉睡的汝瓷,直到千百年后的某一天,重回人间,依然光彩,多了几分内涵的沉稳,少了些许表面的浮光。
这一刻,仿佛时光倒流,当窑门被虔诚地打开,空气扑入,汝瓷开片之声穿透千年风雨沧桑,袅袅响起,时疏时密、时高时低,有金石之韵,如珠玉之美,这是大自然弹奏的复调音乐,这是历史留给汝州人最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