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陶瓷艺术发展史,景德镇青花瓷艺术的黄金时代是元、明、清三朝。在当时无论是御窑的青花瓷,还是民窑的青花瓷,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色,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这一杰出的成就,不仅体现了青花瓷本身的艺术性和工艺性的完美,同时还对同时期其他陶瓷装饰艺术产生极大影响,为清末以降的近百年青花艺术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从晚清起,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之苦,曾经辉煌一时的瓷都景德镇也避免不了灾难性的打击。在20世纪前半叶,景德镇瓷业一落千丈,青花艺术同样遭到沉重的摧残。 ● 一 民国时期的青花艺术 清末民国初,战祸连绵,民不聊生,洋货充斥市场,民族经济十分萧条。尽管如此,景德镇仍是全国瓷业生产的中心。20世纪初的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紧随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川瓷公司的出现而诞生。这一时期虽然尚未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在我国陶瓷生产企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已是初现峥嵘。 在民国初年,青花瓷器主要是仿古瓷和日常生活用瓷两大类,当时很少有以艺术家单独创作的、风格独特的青花艺术瓷。仿古瓷以仿清代的康、雍、乾三朝为多,而且多为达官贵人所定烧。仿古瓷的烧造多为延续旧制,少有创新。日常生活用瓷多为质地粗松的青花瓷,诸如蓝边碗、“仙芝祝寿”渣胎碗、仙花碗、喜字罐、冰梅瓶、青花釉里红鲤鱼盘、茶花桥梁壶等等。由于它们普遍使用国产土料(俗称“洋蓝”),青花发色晕暗泛蓝。这种洋蓝青料在清光绪末年就已经使用,而且被延续至民国。不论是仿古瓷、日常生活用瓷,还是青花艺术瓷,这一时期的陶瓷造型和装饰多沿袭传统的模式,风格几乎与晚清相似。 20世纪初,景德镇瓷器装饰以釉上彩绘为主流,以清咸丰年间风行的浅绛彩以及新彩、粉彩最为盛行。此时一些文人画家如潘匋宇、汪晓棠等人以瓷当纸,将宋元以来的工笔画或兼工带写的中国绘画借鉴和移植到彩瓷艺术中,努力将传统绘画装饰瓷器的技艺加以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文入画风的新的流派,崛起了一个以“珠山八友”等瓷绘名家为代表的新的群体,从而把粉彩瓷绘推向了新的高潮,并使釉上彩绘瓷风行一时。因此青花艺术与之相比,不论从艺术家的人数和作品的数量还是生产的规模都相形见绌。正因为如此,当时造诣高的青花艺术瓷如凤毛麟角。 当时的青花艺术瓷,多为写意画法,讲究笔意。如名噪大江南北、以浅绛彩为擅长的瓷绘高手程门,在题曰“翠滴滴,笠道人”的《青花山林图》(图1)瓷板画作品中,以青花蓝彩代替浅绛着色,描绘寒林峻岭,以斧劈皴法表现坚质的山石和峭拔的峻岭,并以胡椒点布苔,作品用笔老辣,饶有笔意。他另一幅题有“江西瓷业公司”底款的《青花寿山福海图》圆瓷板画作品,勾描精细入微,笔致工稳,青花色泽清润隽秀,反映了民国时期少见的另一种风格。值得载入史册的、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先生,不愧为黑夜之中的一颗闪亮的启明星。他的青花艺术的杰出才华和成就,在民国时期是惟一能与“珠山八友”等名家相提并论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20世纪60年代前景德镇青花艺术瓷的发展是以王步为代表的名家所谱写的。 王步(1898—1968),号“竹溪”,晚年又号“陶青老人”,斋名为“愿闻吾过之斋”。江西丰城长湖竹溪村人,故所作青花常书“竹溪”、“长湖”、“愿闻吾过之斋”等款。其父王秀春乃同治、光绪年间的青花高手。王步六岁时丧父,九岁来到景德镇学习青花,拜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青少年时代彩绘的鸟食罐极为工细。后入吴霭生“合兴瓷庄”仿制康熙青花。20世纪20年代后又受王琦等人之影响,习绘中国画,并以兼工带写的笔法绘青花山水、人物、花鸟。由于生活的艰辛,他不得不以绘瓷作为谋生的一种职业,每日含辛茹苦地勤操青花技艺,这使他的青花作品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在青花分水方面有独到之处。王步的早期青花以工整细腻为主,中期以兼工带写为特色,晚期才形成分水泼墨大写意风格。在同一时期中,还有几位青花高手,在青花艺术的领域里默默地耕耘着。如聂杏生先生,他的艺术特色与王步兼工带写的风格迥然不同,他多用双勾分水法,以图案化的处理手法塑造人物、动物和花卉蔬果,用笔工整细腻,构图丰满严谨,分水均匀规整,作品装饰意味颇强。当时还有擅长青花山水的邹镇钦先生,他的青花作品多是工笔勾勒,线条皴擦受芥子园画风熏陶,显示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另外还有擅长青花图案的任根元先生,他的作品承袭乾隆风格,多以龙为表现题材,图案组织严密,水路均匀。 民国的青花艺术虽没有很大的发展,但也不乏精湛之作,作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仍有其鉴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