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花艺术奥妙无穷、绘技高超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陶瓷研究》: 青花属于釉下彩、釉下彩较釉上彩的局限性更大,釉上画在瓷上,只要注意颜色配好就行。釉下彩画在坯上,不但涉及到青花料色,还关系到瓷土原料性能问题。如果胎骨的瓷土配得不好,就会影响到色性的变化,甚至变得奇怪的难看。确如俗话说:“胎里有病无药医”。我们的祖先对原料性能很有研究,往往运用不同瓷土的特点来表现装饰美,乾隆间“唐窑”利用是星子高岭烧后发红这一特性,例如用它作瓷雕“西厢记送别”的胎骨,莺莺的眼皮施以影青釉,反映胎骨的红,现出莺莺满目血泪汪汪的形象,烘托了“杯酒未尽妾心醉,血泪灰心送君行”的词意。青花直接画在坯上,和瓷土、原料关系十分密切,画坯不同画瓷,用笔必须保持高的速度,做到眼明心细手准,不允许你细描细绘,画时略一停顿,即现笔势凝滞,分水更要求快。否则水份太多,定会损坏坯体,青花的写意可吸引前人不少优异的经验,如:任佰年画一个瓜,先用凡红在纸上点几点,后以饱含墨红的笔尖沾一浓墨,就此三几笔画成,现出瓜瓤含子,含得紧紧的,并且皮肉俱全,象是刚才切开还在滴水一样,真是神来之笔。这种本领,我想就是我们画青花的人应注意认真学习的。众所周知有名的“唐三彩”,西洋人称虎皮釉,它是绿、褐、黄三种颜色,用一条隔一条的方法来装饰,形成虎斑纹样。到了宋代,抽出酉己褐紫的钴矿单独烧炼,烧出呈色发青的色调,这就是瓷器使用青花开端。同时宋代黄河下游一带的窑厂,发明了釉下绘画的方法,在瓷胎上施以黑色、赫色等绘画,然后上釉烧成,发色清楚稳定,永不脱落,这给景德镇创制青花提供了经验。因此,在瓷器彩绘发展的规律上,一般都是先有釉上彩,后有釉下彩,而景德镇却独特的先有青花,后呈现釉上彩绘,不过宋代青花处在创始阶段,发色不鲜明,呈微褐色,有时又散晕,在釉下,色彩不凝定。到明代,找到了出自南洋的青料——苏泥勃青,经过造瓷工人长期的劳动实践,终于制成了精美的青花瓷器,明宣德年青花瓷发色明艳,色必安定,散晕在瓷器的胎釉之间,青翠披离,画出来淋漓尽致,具有水墨画的效果。加之胎土致密而洁白,釉水深凝,器形美观,图案也精细,因有“沉青不出宣德,漂翠诸称康熙”的说法。这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一项宝贵遗产,也是景德镇青花之所以冠绝全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