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艺术文章中心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正文内容
浅议瓷器艺术评论
作者:沈德新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31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二)
纵览当今瓷器艺术评论,鲜有美文。首要原因就是“瓷论”的缺失。因“瓷论”缺失,故瓷器艺术评论无章无法;因“瓷论”的缺失,故瓷器艺术评论的功用体现得寡淡无味、黯然失色。也有一些投机取巧的瓷器艺术评论,似乎也看到了在从事瓷器艺术评论过程中,因“瓷论”缺失造成畸形的“三元评论”,导致品评局促和论述不足,致使瓷器艺术评论过程中捉襟见肘;却又不情愿埋头苦干,花时间和精力去做“构建瓷器艺术理论”这样的苦差事,使出瞒天过海之计,欲盖弥彰,搬出“中国画论”来,苟且冒充和顶替“瓷论”的角色,表面上这类瓷器艺术评论是建立在“四元评论”的基础之上,但却是“伪四元评论”!这样的瓷器艺术评论之文章阴阳怪气、光怪陆离;更有甚者,一些低俗的瓷器艺术评论,由于本身连“中国画论”的底子都很薄,只会东拼西凑、断章取义、人云亦云,更是弄出一个“四不像”来自欺欺人,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
读当今浩如烟海的瓷器艺术评论时,需处处提醒自己——所读文字是否关于“瓷器艺术”之评论?于是开篇阅读就紧绷神经,逐字逐句,战战兢兢……为何不能“轻松阅读”呢?因为倘若精神稍有松懈,一不留神被文字误导的话,恍惚之间便不能察觉所读评论实则是“绘画的评论”——正如前所述:如此投机取巧的瓷器评论,正是搬来了“中国画论”的武器,施放烟雾弹,挂羊头卖狗肉——一旦发现是此等评论,切不可费时费力,也就不至于伤心劳神了。但是有些瓷器艺术评论者却对这样的批评嗤之以鼻、振振有词:瓷器艺术和中国画艺术一脉相承,中国画论完全可以用于瓷器艺术的评论,大可不必花时间去搞什么“瓷论”,认为是“撑伞戴斗笠”——多此一举,并且认为呼吁“构建瓷器艺术理论”的声音是“江边卖水”的吆喝。其实这正是那些投机取巧的瓷器艺术评论竭尽所能用以遮羞的手段。
先让我们以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和瓷器艺术中人物题材的彩绘来做比较: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列举“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模写”视为“六法”,其中“气韵”、“骨法”、“应物”、“随类”、“位置”、“传移”指的是人物画的六个“着眼点”,而“生动”、“用笔”、“象形”、“赋彩”、“经营”、“模写”指的是人物画的上述六个“着眼点”对应的技巧;瓷器艺术中人物题材的彩绘如果依此“六法”而论,假设六个“着眼点”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其所对应的技巧却是大相近庭的,尤其是“用笔”和“赋彩”更是完全不同的技巧——试问: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论能适用瓷器艺术的人物彩绘吗?
再以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和瓷器艺术中的山水题材的彩绘来做关于“中国画用笔”和“瓷器艺术彩绘装饰的用笔”的进一步说明:以“皴法”为例——
五代、两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皴法定型和发展的顶峰时期:荆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马牙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王蒙的“解索皴”、倪瓒的“折带皴”等等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在技巧方面达到了顶峰。
清
·
郑绩
在
《梦幻居画学简明
·
论皴》
中写道
:
“
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
:
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
……
”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主要是笔、墨、纸三者达成的效果,其中“笔”有
中锋、侧峰、藏峰、露峰、逆峰、顺峰
等;其中“墨”有
干、湿、浓、淡、黑、白之六彩
,
焦、浓、重、淡、清之五阶
等;其中“纸”有生、熟
之区分
等;而瓷器艺术中的山水题材的彩绘,却是笔、料、瓷(或坯,此情况下还有釉)、火等数者达成的效果,无论是釉下青花还是釉上粉彩,山水题材的彩绘技艺都不可能和中国画的山水画的用笔一致
——
试问:
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论能适用瓷器艺术的山水彩绘吗?
答案显然是:瓷器艺术理论的构建绝对不是“撑伞戴斗笠”,呼吁专门“构建瓷器艺术理论”的声音绝对不是“江边卖水”的吆喝——正因为中国画论的长期积累和总结,才造就了中国画的不断推陈出新,有继承有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有当今黄宾虹、林风眠、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吴湖帆、李可染、徐悲鸿、傅抱石等,这些“大家”和荆浩、李唐、倪瓒、黄公望、董其昌、朱耷、石涛之间因为中国画论作为理论体系的存在而连为一体;而纵观“珠山八友”到王锡良、张松茂、王怀俊、陆如、王隆夫、李进等,依托的却是另一种结构和关系达成如今的高度,并且他们在达成这个高度的过程中多走了多少弯路!以此类推,因为瓷器艺术理论的欠缺,导致未来这条路上的后来者又要经历多少迷茫和苦难!——究其根本,正是因为瓷器艺术理论的缺失,导致及时总结瓷器艺术活动和瓷器艺术实践的工作严重滞后,致使指导瓷器艺术活动以及推陈出新失去了风向标!
长篇累牍、繁冗叙述至此,至少得出这样的断言:瓷器艺术理论的缺失造成瓷器艺术评论的空洞乏力,瓷器艺术评论的空洞乏力导致对瓷器艺术活动和瓷器艺术实践的总结严重滞后,理论总结的滞后导致瓷器艺术的推陈出新严重缺乏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从而回归到瓷器艺术评论本身缺乏理论基础——最终形成一个怪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1
2
3
4
5
6
页
上一篇:
投资茶叶罐的启示
下一篇:
每个女人都要有一套瓷器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